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岁值丙寅,虽已到冬季,但是地处天南的海南万州却仍是一片生机盎然。一日,举人王世亨推开家门,眼前的景象却使他目瞪口呆——抬头观瞧,满天飞絮正在飘飘落下,树枝梢头一片银白;平日里见惯了的东山岭今天也分外妖娆,登山的路径像一条白练,远远望去,曲曲折折,萦绕其间。
海南下雪了!王世亨突然意识到,此时此刻,他正在经历着一件千古未曾有人听说过的奇事,于是,他遍访雪景,并在回家之后挥笔写下了一首长诗,将这一次的降雪原原本本地记录了下来。“撒盐飞絮随风度,纷纷著树应无数。严威寒透黑貂裘,霎时白遍东山路。”
这次发生在海南的降雪不仅被王世亨写成了诗,还被写到了史书中,《明史》和《正德琼台志》都有正德元年“冬,雨雪”的记载。
一群彗星在一万八千年前袭击了地球,导致小冰河时代的来临,猛犸象等大型凶猛生物灭绝。图为艺术家的复原图。资料图
美景与荒年
面对着千古奇景,王世亨感叹道:“老人终日看不足,尽道天家雨珠玉。世间忽见为祥瑞,斯言非诞还非俗”。在那交通不甚发达的明代,多少海南人只是听闻过有“雪”这种东西存在,至于能亲眼看到下雪,则是一辈子也不曾想过的。面对银装素裹,许多人流连忘返,直呼此乃祥瑞之兆,这雪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那么的美丽,“沧海茫茫何恨界,双眸一望无遮碍。风冽天寒水更寒,死鱼人拾市中卖。”这种景象是海南从来没有过的。
可是,银蛇蜡像固然壮观,热带飘雪固然奇诡,但是,从枝头掉落的槟榔、冻死在田间的庄稼却是实实在在的,雪景虽好,但是美景之后的即将迎来的荒年却令人忧心忡忡。热带的作物是不耐冻的,在大雪之后,不但这一季的作物将颗粒无收,由于受到严寒冻伤,接下来几年间的作物可能都会面临歉收,这对老百姓来说不啻于一场灭顶之灾。
正应了“屋漏偏逢连夜雨”的老话,在这场正德元年的大雪之后六年,老百姓刚从冻灾造成的打击中回过神来,又一场大雪降临在了万州的土地上,也许是领教了大雪的威力,这一次,王世亨没有再作诗咏雪,这场雪无声地下着,只在史志里留下了一行文字,但是,在这短短的一行记载背后,却是无数万州老百姓的悲哀。
有明一代,这样的降雪海南总共经历了三场,除了上述万州的两场外,还有一场落在了临高,康熙《临高县志》记载:“十二月,雨雪三日夜,树木为之尽槁”。这一年是崇祯九年(1636年),面对大明王朝的风雨飘摇,人们已经不再和正德年间一样,将天南飘雪看作是祥瑞,严寒带来的饥馑正与王朝的内忧外患一起,埋葬着朱氏的江山。
清代记录气象的奏折。资料图
小冰期与大时代
在正德元年的大雪之后,四百余年时间里,断断续续地下了八次雪,除了明代的三次之外,五次都是集中在清代,康熙一朝,海南竟经历了两次降雪,康熙年的几次降雪对海南危害更大,康熙年间文昌、琼山等地的方志记载:康熙二十二年文昌“冬,大寒,雨雪。河海鱼冻死,榔子尽脱,榔树枯死”;康熙二十三年琼山“十一月,雨雪,卉木陨落,槟榔、海棠死者多半”;清代海南最后一次飘雪是在光绪十九年(1893年),此后百余年间再无降雪。
春与秋其代序,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四季每年循环着变化,好像它就理应如此。但是,如果将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沧海桑田,春夏秋冬也并非一成不变。人们都知道,在距今一万八千年前有一场冰川期,在那个时候,大地被寒冰覆盖,喜暖的高大植物逐渐枯死,大型哺乳动物也纷纷灭绝,在这次冰川期后期,人类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寒冷教给了人类用智慧应对自然的方法,诞生了一个个人类文明。虽然大的冰川期已经过去了,但是在这之后,人类历史上小冰期的出现却从来没有间断过,每隔几百年,气候总会有一两度的升降,而正是这一两度,对人类文明的冲击却是不容小觑的。
这一次小冰期起始于十五世纪初,结束于二十世纪初,历经明清两代,故又常被称作是“明清小冰期”。在这场小冰期里,海南有明确记录的降雪就有八次,而据说海南在这一时期前前后后降雪不少于十余场,冬雨、严霜、冰雹则达到了三十一次之多。如果将海南降雪的年月置于历史的时间轴上,就会发现气候变化对封建统治的影响。据计量历史学家统计发现,气候变迁与历朝历代的国力发展存在一定的联动关系,气候寒冷期更容易出现灾荒、社会动乱等不稳定因素:明代后期,王朝势力由盛转衰,崇祯年间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更是揭竿而起,覆灭了大明王朝;清代,在经历了苦寒的天气之后,太平天国运动也随之兴起,战火甚至一路烧到了江淮一带。
对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耕文明国家来说,作物的丰收与否意味着一个家庭是否能够正常维持自己的生计,严寒带来了连续几年的歉收,而地主和封建统治者的盘剥却一点也没有减少,官逼民反,也正应了历史的规律。也不知当时王世亨在第一次见到海南下雪之时,会不会想到这一片片小小雪花背后,竟映出了天下的大事。
从容面对冷与热
20世纪以来,人类暂时告别了小冰期,迎来了一个相对温和的百年,可是近年来,有科学家通过对太阳黑子活动的观察,预测出在2020年前后,太阳黑子的活动将进入休眠期,人类将迎来一个新的小冰期。这个消息听上去让人多少有点恐慌,毕竟,明清小冰期给人们留下了太多饥馑、苦寒与动乱的记忆,没有人会愿意再让往事重演的。科学家的预测也仅仅是预测,小冰期是否会到来还需要长期的观察,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现代社会制度的日益完善、保障力度的逐步加强、科技水平的不断上升,即使是小冰期再来,我们也丝毫不用恐慌。
相比小冰期,更让人担心的则是人类工业文明造成的气候变暖,在短短数十年间,南北极的融冰、冻土层的解冻、臭氧层的空洞等一系列问题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人类的心弦,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正在发烧,而地球的体温关系着我们的生存。还好,人类如今已经悬崖勒马,种种环境保护的方案和理念已经被投入实践,而在这一过程中,习总书记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更是引领着中国走在环境保护的世界前沿。在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下,地球的病正在逐步痊愈。
人类毕竟是有智慧的生物,无论是地球变冷还是变热,人类都在用自己的智慧和科技创造着适合自己的生存条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人类也会以自己的力量保护和自己同处在一片蓝天下的动物植物、山山水水。不管是小冰期还是全球变暖,相信人类都能从容面对,将自己的家园变得更好、更美。
相关链接>>何为小冰期
“小冰期”概念首先由科学家弗朗索瓦·埃米尔·马泰于1939年提出。大约从15世纪初开始,全球气候进入一个寒冷时期,通称为“小冰期”,小冰期结束于20世纪初期。由于这一时期在我国正好是明清时期,因此在中国也称为“明清小冰期”。
小冰期期间全球范围频繁出现饥荒,这也是明朝末年饥荒连年,农民起义叠起的原因之一。直到比小麦、水稻等谷类作物更耐寒的新大陆作物:马铃薯、玉米等被广泛种植之后情况方得以改善。
在小冰期期间,世界上许多地方的冰川都发生明显的扩展前进、出现新鲜完整的冰碛物及其构成的地貌,表明其规模和范围要比现今的冰川大得多。这是小冰期名词由来的最直接的依据。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