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
副校长张莹带队走访合作企业,探望岗前实习学生
为了提高我校毕业生在就业单位岗位工作的社会认可度,加强高职教育“双主体”的合作力度,5月20日和21日,机辆学院联点领导副校长张莹、机辆学院党总支书记陈伟、机辆学院学生党支部组织委员谢昕晔、机辆学院就业指导老师张莉莉,一行四人分别到广州铁路局、广州地铁和深圳地铁公司走访调研,21日下午与深圳地铁提前返岗的同学展开了深入座谈。
20日上午张莹一行四人到广州铁路局调研,因受疫情影响,广铁的岗前培训延迟。为了顺利完成该次培训,学校配合广铁集团积极部署,从返校隔离、宿舍安排、食堂就餐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安排,并就安排的诸多事项与广铁人事部领导做了进一步汇报。同时,还对同学们的职业技能等级鉴定考试的专项培训,做了培养方案的深入沟通。广铁集团对学校的积极配合和总体安排表示感谢,希望双方一如既往共同努力,将学生培养成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20日下午四人来到广州地铁,与该单位资源服务中心、广州地铁大学、广州地铁培训学院(合资公司)等多部门主管领导进行了会谈。张莹对我校近期现状做了简要介绍,目前有400左右学生返校,主要有部分岗前培训同学以及我校与湖南师大合作的本科生培养项目的同学,并详细说明了疫情期间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情况。张莹表示希望借这次机会能够对广州地铁公司合作的“2+1”人才培养项目、广州地铁大学的“1+X”职业技能等级鉴定以及该公司与长沙地铁合作的PPP项目三项事宜能够有所了解,以便我校能够紧跟广州地铁公司发展步伐,优化学生培养模式、改进课程知识结构、促进我校学生就业,为单位输送更多高度匹配的专业性强的技能人才。对此广州地铁公司积极回应,三部门负责人分别对“2+1”人才培养项目、“1+X”职业技能等级鉴定项目总体实施计划及长沙地铁的PPP项目管理实施模式做了详细介绍。特别是双方对“1+X”职业技能等级鉴定项目的启动和运行,结合教育部、人社部及交通部的管理文件要求展开了深入探讨,双方都希望未来在该项目上能有进一步的交流和合作。
21日张莹一行四人来到了深圳地铁集团公司,基于调研前的有效沟通,深地铁人力资源部主管对我校入司的同学做了统计汇总,截至目前录取我校学生(含在校订单班)共计750人,近两年录取比例大幅上升,2019届104人,2020届282人。因受疫情影响,现共计在职224人,主要分布在客运、站务、乘务、维保、车辆及维修中心等六大业务板块,而2020届未安排实习的同学将在今年八月份正常报道。深地铁介绍说,目前我校学生晋升到的最高职级是客车司机序列四级、站务员序列值班站长一级、生产技工岗三级。此外,2019年深地铁对所有录用的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了总体评估,我校毕业生整体评价较高,其中专业平均分89.5,学习能力90.5,纪律性92,团队协作91.5,签约率在大专类院校中也是比较高的,约76.6%,工作一年之后的在职率为95%,相对稳定。深地铁对我校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有着非常高的评价,认为其专业能力强、职业素养高,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岗位工作要求,并在平时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时刻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素质,真正是受企业欢迎的员工,发展潜力大。同时,深地铁也对我校就业指导所做的工作及学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强、学识高、敬业态度提出表扬,认为其在订单班管理中的培养实践中,能不断将深地铁企业文化前置,渗透到学校的教学学习中,能根据学生的特质,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养,学生思维活跃,能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沟通协调,提升自我能力,并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机辆学院党支部书记陈伟表示,感谢深圳地铁多年对我校的支持和关心,特别是此次疫情期间,学生受到了公司的特别关心。岗前实习虽然学校有参与,但仍是地铁公司的管理占主导,面对学生角色转化、生活环境变化、疫情复杂等特点,管理难度加大,给深地铁公司带来了新的挑战。但是最终深地铁公司为学生、为学校、为社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21日下午与在深地铁实习的学生代表进行了座谈,与会的学生代表侃侃而谈,逻辑清晰,建议中肯,其中入党积极分子动车171班的龙辉同学和城轨171班的何宇丹同学现在从事站务工作,受益于学校日常一直坚持的晨读和技规辅导与抽考训练,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工作作风,虽然专业岗位发生了变化,但培养了较好的自学能力,到单位仍提升较快;
入党城轨172班的龙柯延同学表示学校的日常管理严格,寝室半军事化管理,入党积极分子的积分管理都培养了其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很快适应企业对员工的专业与素养要求。同时与会同学也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如可以适当再多设置一些专业实操和办公软件操作技能课程,提高动手应用能力等。最后学院陈书记再次表达了校领导对同学们的关心,对同学们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尽快完成角色转化,同学们到了企业就意味着由学校走向社会,警戒学生在社会上犯错是没机会改正的;二是始终注重学习,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同时要眼界放长远,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三是叮嘱同学们走向工作岗位,要时刻牢记自已的身份,离开学校也要继续发扬我校的艰苦奋斗精神,将学校要求内化于心,珍惜机会,尽快适应岗位要求。
通过调研,加强与合作院校的交流沟通,确保了消息互通,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为单位输送更多的、与工作岗位匹配度更高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校企双赢。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