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技良方”解码抗旱“芯”动力

发布时间:2025-07-15 15:50:20

目前,陕西“三夏”生产进入尾声。面对今春以来持续的日照偏多、气温偏高、降水偏少等问题,陕西多部门协同作战,组织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出“科技良方”,助力科学抗旱。在这场与高温干旱的较量中,陕西如何破解“找水”“用水”难题,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日前,记者对话旱作农业领域权威专家,探寻陕西农业抗旱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旱区农业水土工程重点实验室党支部书记、农业高效用水与区域水安全学科群首席科学家蔡焕杰教授接受了采访。

记者:抗旱的关键在于用水。在农业抗旱实践中,陕西有哪些创新节水技术,具体成效如何?

蔡焕杰:水是农业的命脉,水安全是食物安全与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陕西在不同区域采用相应的技术模式,在农业高效用水技术应用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比如,我们在关中大中型灌区,针对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推行“大改小、长改短”“长畦短灌”等方式,对传统地面灌溉技术进行了改进,并实施非充分灌溉制度,实现亩均节水10%以上;在黄土台塬区,针对陕北黄土高原干旱缺水和经济林水分供求矛盾突出等问题,在果园推广应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节水增产效果显著;在陕北粮食作物种植区,发展玉米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亩均节水30%以上。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缓解了水资源短缺问题,还提升了农业抗旱减灾能力,增加了旱地农田粮食产能。

记者:智能灌溉、滴灌等先进节水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技术在陕西推广得如何,实际运作情况如何?

蔡焕杰:在陕西,推广应用先进节水技术面临着多重挑战,涉及经济、技术和管理等多个层面。先进节水技术使用的设备成本和运行维护费用较高,在苹果、猕猴桃等经济作物中推广比较容易,但粮食作物收益较低、投资回报周期长,农民积极性不足。部分农民对先进节水技术的了解不够充分。设备后期管理与维护体系方面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也限制了技术的推广应用。

针对这些问题,要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先进节水技术,优化技术方案,研发适应性强、简单实用、价格较低的节水技术设备;要加大政府补贴力度,推动土地集约化经营,加强技术培训,完善服务体系,实现农业节水增效与农民持续增收的双重目标。

微信图片_20250710120108

责任编辑:谷晓博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在这场与高温干旱的较量中,陕西如何破解“找水”“用水”难题,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相关推荐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