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尔霍夫定律”是《电路分析》课程的核心内容。19世纪40年代,由于电气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电路变得愈来愈复杂。某些电路呈现出网络形状,并且网络中还存在一些由3条或3条以上支路形成的交点(节点)。这种复杂电路不是串、并联电路的公式所能解决的。年仅21岁的德国人基尔霍夫在他的第1篇论文中提出了稳恒电路网络中电流、电压、电阻关系的两条电路定律,即著名的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该定律能够迅速地求解任何复杂电路,从而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阻碍电气技术发展的难题。德国人的“工匠精神”,不仅在于勤于思考、善于学习、崇尚科学、乐于动手的社会氛围和民族特性,更在于其国家的管理体制与治理机制。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已内化为德国人的思维模式,外化为行为准则,成为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潜移默化,代代相传。
《电路分析》课程是电子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通过挖掘和学习课程中的育德元素,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基尔霍夫定律”是《电路分析》的核心知识点,该定律由21岁的德国人提出,同龄人取得的成绩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思和学习,从而自觉的树立起“工匠精神”。课堂通过育德知识点引导与学生讨论结合,让学生形成自主思考,学生主动查阅相关文献,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讨论中形成思政观点的共识。这是一次成功的教学探索,和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相比,以学生讨论为主的课程思政教学更能达到育德效果。
为了更好的实现育德目标,首先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课程内容中的育德元素,然后利用学习通的留言讨论功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从讨论中形成思想上的共识。下面节选部分学生的讨论记录。
思政讨论问题:简述基尔霍夫定律的由来,体会德国人敬业、精益、专注、创新为一体的工匠精神。
邓善斐同学:基尔霍夫定律是电路中电压和电流所遵循的基本规律,是分析和计算较为复杂电路的基础,1845年由德国物理学家G.R.基尔霍夫提出。德国人的生活永远都是有条不紊的,讲究纪律,富有凝聚力,做事严谨,他们一边工作一边享受生活,德国人懂得知足常乐,从来不像拼命三郎,他们在工作的时候有点像慢工出细活,但是对于自己的工作却又很负责,从来不敷衍。
林跃帆同学:基尔霍夫定律是求解复杂电路的电学基本定律。从19世纪40年代,由于电气技术发展的十分迅速,电路变得愈来愈复杂。某些电路呈现出网络形状,并且网络中还存在一些由3条或3条以上支路形成的交点(节点)。这种复杂电路不是串、并联电路的公式所能解决的。刚从德国哥尼斯堡大学毕业,年仅21岁的基尔霍夫在他的第1篇论文中提出了适用于这种网络状电路计算的两个定律,即著名的基尔霍夫定律。该定律能够迅速地求解任何复杂电路,从而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阻碍电气技术发展的难题。德国人严谨守时,上班时间不做私事、不打私人电话,办事中规中矩,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和程序;医生看病、工作会见都提前约定,处理事情有条不紊;干活时聚精会神,旁若无人。
林敏旋同学:从19世纪40年代,由于电气技术发展的十分迅速,电路变得愈来愈复杂。某些电路呈现出网络形状,并且网络中还存在一些由3条或3条以上支路形成的交点(节点)。这种复杂电路不是串、并联电路的公式所能解决的。年仅21岁的基尔霍夫在他的第1篇论文中提出了适用于这种网络状电路计算的两个定律,即基尔霍夫定律。该定律能够迅速地求解任何复杂电路,从而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阻碍电气技术发展的难题。而德国人的工匠精神呢,也就是出自于他们对生活的严谨和热爱,他们一边工作,一边享受,这一点在他们家里的窗户以及屋檐上的拦水槽都可以尽然体现。
姚锡光同学:基尔霍夫定律是电路中电压和电流所遵循的基本规律,是分析和计算较为复杂电路的基础,1845年由德国物理学家G.R.基尔霍夫提出。德国人的生活永远都是有条不紊的,讲究纪律,富有凝聚力,做事严谨,他们一边工作一边享受生活,他们对待工作要求很高,他们追求精益求精,他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