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精准思政体制机制 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固本培元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党支部书记、司长 魏士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在“十四五”时期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思政工作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其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政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和根本遵循。在教育部党组的领导下,我们以提升实效性为目标,以加强精准性为途径,以完善体系性为保障,重点围绕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找准位与为,精准把握航向。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在细研细照中明确新方位,在笃信笃行中展现新作为。
一是进一步找准政治方向。面对“两个大局”时代背景,我们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的风险挑战和不确定性增多。进一步深入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紧紧把握思政工作这一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二是进一步服务育人使命。高校思政工作的使命和目标,就是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有理想信念、有爱国情怀、有责任担当、有意志品质、有过硬本领、有品德修为的时代新人。
三是进一步创新机制办法。从“高校思政质量提升工程”到“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再到构建高校思政体系,高校思政工作不断探索、积极推进。要继续面向全体学生,聚焦学生成长成才全要素,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拓展教育载体,着力提升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形成精准思政的强大合力。
第二,统筹供与需,力求精准对接。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日益发展变化的学生特点和需要还不够匹配。
一是更好把握主体新变化。精准把握学生主体特点,深入描绘新时代学生画像,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二是更准掌握需求新动态。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思政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推动网络思政工作基础高级化。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了解问题,加强诊断,找准学生缺什么,将思想教育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思想教育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统筹起来。
三是更加优化供给新配置。内容上,推动优质引领。深入把握高校师生在理论学习中的兴趣点、兴奋点,定期编制优质资料包,加强理论武装针对性。组织模式上,突出主体为先。开展“青春告白祖国”等系列活动,以同龄人启迪同龄人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式上,注重形神兼备。重点开展好“网上重走长征路”等主题活动,依托网络竞答、虚拟体验、情景教学等形式,引导高校师生深入学习“四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
第三,把握通与同,实现精准联动。高校思政工作要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促进各类资源和力量的有机融合、联动协同。
一是全员参与,凝聚育人合力。进一步发挥思政工作队伍重要骨干作用,贯彻落实全员育人理念,充分激发所有教师的育人功能,促进各类队伍同行同心、协同发力。指导高校思政队伍践行“一线规则”,通过定期给师生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健全与师生“结对子”制度、建立党建联系点等,把思政工作力量压到第一线,把育人力量汇聚在第一线。
二是全线贯通,构建育人体系。结合各地各高校工作台账加强督导,抓紧落实。对于“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等需要久久为功的工作,分阶段形成标志性成果;对于“设立相关专项经费和岗位津贴”等立知立行的要求,推动尽快落地,同时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全面协同,整合育人资源。全方位梳理育人资源,挖掘和编制“资源图谱”。教育部会同中宣部、国资委等部门,组织开展国企领导上讲台、先进人物进校园等工作,建设“实践育人共同体”,充分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协同效应,形成校内校外育人工作联动的长效机制。
第四,深挖质与效,推动精准评价。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价发挥着导向性作用。通过构建科学思政工作评价制度,将主体、资源、评价三个要素有序衔接、精准对接、有力锻接,提高思政教育质量。
一是深化改革,把科学标准立起来。围绕提升育人实效,进一步优化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政工作评价指标,针对不同的工作内容、不同的学校类型、不同的学生层次等,建立多元多层、科学有效的高校思政工作测评指标体系。
二是强化抓手,把评价结果用起来。在把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纳入“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其纳入学科专业质量评价、人才项目评审、教学科研成果评比等重要指标,让评价指标硬起来、实起来,让否决退出机制用起来、转起来。
三是优化导向,让评价功能实起来。要进一步发挥好评价“指挥棒”作用,树立成才导向,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将学生成长评价和成才评价相统一,着力提升学生获得感,以科学评价促进思政工作质量提升。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