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星夜赶路的一线能源人
在学校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数十年默默无闻、扎根一线,他们星夜兼程、风雨无阻。
他们24小时待命,以备任何“应急冲突”;每逢恶劣天气,他们总是第一时间“飞奔”抢险现场;抗洪排涝、抢修电力、疏通下水道,他们干的活最脏最累也最危险……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他们从不妄自菲薄,干一行钻一行、干一行精一行,毅然创新工作、著书立说,小岗位诠释大情怀。
主题教育开展期间,身处基层岗位的“能源人”,重实践、建新功,无惧“桑拿天”、不怕狂风骤雨,立足平凡岗位干出非凡业绩……
“24小时呼叫转移”
“周二,荟园13至16栋之间路灯不亮”“周三,西苑3栋水阀故障”“周四,水泵房渗水”……人称“马上办”的胡军老师笔记本里记满了工作日常。采访时略显疲倦的他说,“不好意思,昨晚凌晨一点钟从昙华林家里赶到学校处理了‘几个回路’。”
提起这个故障,记忆犹新。凌晨刚过,南苑21栋老师打来电话,家里断电,胡军立即安排校内工作人员前去查看。这一查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原来,这位老师所在楼栋电压从220伏跳到了380伏,如果处置不当可能引发火灾甚至威胁生命安全。胡军一边打电话叮嘱老师切断电源、关掉用电器,一边驱车来到学校……
那晚杨泗港大桥上细雨纷纷,他一路上风驰电掣,当过23年兵的他一直保持着军人作风,令行禁止、果决果敢,即便下班,他也要把办公电话设置呼叫转移到手机上,保持真正的“24小时在线”。
在能源中心办公室有一张这样的图,“华中农业大学10KV电力供配系统图”,它详细记录了学校的供电网络,110KV变电站总装机98150KVA就是能源中心需要管护的总数据。不但如此,因为学校体量较大,建有1个110KV变电站、23个10KV配电房、37个箱式变电站、2万余只电表、200余个烟雾温度传感器、300来个物联网中继器、18台数据采集集中器……这是能源中心每天的常规调查工作,“包含但有不止于这些数据”,胡军说。
师生的用水用电从来没有小事,一丝不苟、热情主动、“马上办”是能源中心的群像特征。
“你好,请问是水电科吗?我们家的水管爆裂了,家都快淹了,这可怎么办呀?”凌晨00:32,负责前台业务的戴安妮突然接到北苑居民彭老师的电话。戴安妮立刻行动,安抚居民心情、关闭水阀、远程关停水表,通知朱旭现场勘查,凌晨2:20,漏水得以控制……
事后,彭老师说:“非常感谢,没有你们的话我可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啊。师傅,多少钱啊?”话语不多的朱旭腼腆一笑说道:“老师我们不收钱,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在党言党、在党护党,他们高擎党员身份。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这几年,胡军、吴凡、戴安妮等人肩负建安部党员先锋岗重任,胡军、宋航、胡聪、徐赵頔、陶志华、李弦、朱旭、马卓等还组成“水电应急处置党员示范团队”,确保关键时候“冲得出来、顶得上去”。
“越是基层越需要创新”
劳动之所以被尊崇,一是吃苦、二是创新。
2019年大部制改革,学校能源中心迎来干事创业的“黄金期”。能源中心主任石国兵说,这几年遇到的挑战不少,在编人员“只出不进”、保障服务要求越来越高,是最大的难题。
“人员减少要求提高,只能转型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倒逼改革!”为此,能源中心立足“让师生少跑路,让数据多走路”,开辟水电线上充值服务,让水卡电卡成为历史;稳步推进“互联网+能源”,建设物联网,依托大数据,水质监控、风险预警、三维管线、设备运行实现“肉眼可见”;线上报修、水电开户、用能查询、施工报备,可以集中在“e建安”快速实现;建成水电能耗监管平台,全面实时监测水电消耗和漏损情况,并主动向管理人员推送相关风险,让数据“跑路”,让数据“说话”。
“今天日出5:35关灯,日落19:05开灯”“日总用电32.74万度,日总用水0.88万吨”“水电表19365只在线工作,集中器18台在线工作”“报修事务59条,已完成57条”……记者在石国兵的一个运维中台看到,实时更新的数据如同跳动的字符,清晰明朗……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2013年水电科18人,2023年能源中心12人(聘用5人),数字化成效的一个有力例证是与2019年相比,每天用水减少3000吨,四年里在建筑面积年均增长7.20%、仪器设备总值增长45.03%、用能人数年均增长7%的情况下,我校总用水量连续4年呈现负增长。也正因此,学校连续多年获得全国节能高校荣誉称号,去年学校节水工作入选全国优秀案例。
“水电保障专业性较强,每个学校的基础和需求也不一样,我们的软件基本上是我们结合华学校实际、师生的需求和积累的相关没经验自己摸索,然后找团队定制开发出来的。”石国兵介绍,这些软件是活脱脱的“华农牌”,这样的摸索是钻研的结果也是师生的需求。
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就在主题教育开展期间,9次写作研讨、6轮修改、历时11个月碰撞与打磨的《高校水电物联网研究与实践》专著出版,这是能源中心人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又一次创新成果。石国兵表示:“把从事水电物联网建设维护的实践总结提炼并固化成成果,就是让我们这个“不够专业”的团队我们不负时光,让我们这个“不够专业”的年轻的的团队建立自信,也是对高校水电物联网建设运维这个短板的一点探索。”
创新还体现在系统思考、超前谋划。2022年暑假放假第一天,孙家窑电缆短路、青年人才楼和荟园1号箱变超载、西苑泵房机组淹水等,能源中心一方面加紧抢修,一方面商讨治本之策,面对即将到来的超高温天气,他们将部分超载线路迁移、将1000KVA的变压器更换为1250KVA变压器,彻底解决部分区域用电负荷不够的问题,针对学校大部分供电设备运行20余年,风险隐患较多的问题,能源中心主动谋划全校电力负荷布局,做好电力系统的顶层设计,立足学校发展,盯紧行业趋势,逐步推进学校供电系统升级改造工作。
“打破‘大锅饭’,提高用能质效!”2022年新年伊始,能源中心在学校统一一盘棋的部署下,着手实施全校水电计量安装与线路改造,扎实开展绿色校园创建工作评价、创新推进二级单位定额与建筑能耗管理工作。
这是一块比较“硬”的骨头,不过,能源中心的同志说,他们一如既往……
“做螺丝钉也是一种情怀”
5月12日,能源中心的同志们聚在一起,学习党的最新创新理论,他们说,理论落实落地,关键在“两横一竖:干”。
胡军说,能源中心的精神就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肯学习、特别能创新、特别守纪律。
“战斗”不是一个空泛的词,因为这支队伍是一群有着梦想与激情的12名青年人,退伍军人占二分之一,最大46岁,最小29岁,平均年龄32岁,专业技术人员2人,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战斗”一直未曾远离他们。
“能吃苦也是一种心态,这是心理承受能力,与体力无关”,胡军说。但一提起团队的同志们吃苦,石国兵眼前总能浮现那一幕幕动人场景:吴凡在西苑南门徒手掏下水道、胡军和电力公司工人一起拉电缆、徐赵頔和陶志华在楼顶搭脚手调试物理联网,而他们的这些工作场景,要么出现在酷暑与严冬,要么出现在狂风大作、暴雨倾盆……
提起2022年孙家窑的停电抢修,大家都记忆犹新。那是暑假的第一天凌晨,片区突然停电,居民焦躁不安,能源中心的同志们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检查开关柜、拆除分节箱电缆头、测试各级电缆、布局应急发电车……因为复杂,抢修一直持续到凌晨4点多,待到宿舍,新一天的太阳已经照进屋内……
“做螺丝钉也是一种情怀!”退休后发挥余热,在水电战线奋斗了43年的马远喜,从早期的电工班到水电科再到能源中心,从早中晚三次手动拉闸限电与分时段供水到庞大的供水管网系统,从0.05万千伏安飞跃至9.8万千伏安,管网总长度从0.25万米扩展至30万米,他一直坚持干在一线、奉献在一线。
“就是单纯喜欢华农,就是喜爱这份工作!”他们说,能源工作就是一线,就要为师生服务、既要为学校分忧,做学校事业发展的一颗小小螺丝钉。
建安部部长、党总支书记张越说“建安部的工作职责就要求我们讲政治、讲奉献、精业务、在一线、重服务,从2019年开始,能源中心这个精干的队伍顶住了专业基础不强、人员力量不够、保障要求很高的压力,敢谋事、敢斗争,做出了水电风格,也做出了建安形象。”
主动践行三全育人理念、纵深推进二级单位定额管理、超前谋划设施设备换代供电系统升级改造、开拓性创新手段深挖节能降耗增效空间、开展绿色校园节能宣传……未来,能源中心的工作还将更加出彩,而一线能源人还将继续风雨兼程……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