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教研室教工党支部的育人改革与实践(四) ——问勤读之径,学真知
【编者按】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统筹把支部建在教研室、科研团队上,以支部建设为支点,努力推动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良好局面。遗传教研室教工党支部,覆盖粮棉油优势学科,拥有卓越的师资队伍和庞大的科研资源,为学院育人改革与实践提供了诸多样板与范例。现以“四问四学”为题,推出遗传教研室教工党支部系列育人改革与实践。
如何破解农科人才培养与现代农业需求的“脱节之困”?怎样让“勤读力耕”的校训精神焕发时代光彩?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遗传教研室教工党支部以“问勤读之径,学真知”为突破口,聚焦人才培养方案革新、课堂革命深化、师生关系重构三大领域,打造“师生融乐、知行贯通”的育人新范式,为乡村振兴锻造“真学真用”的农业尖兵。
通过人才培养方案革新,促进学生找到勤耕苦读的道路方向,引导学生在第一、第二课堂中融通,探索真理,在学思践悟中拓宽思维边界。重视新型师生关系重构,不断激活专业教师育人潜能和育人主动性,不断创新“面对面”导学问学方式,逐渐实现教师乐教、爱教、会教,学生乐学、爱学、会学,积极构建师生教育共同体、成长共同体、价值共同体,让爱农、兴农、强农的情怀在学生内心深处不断涵养。
革新人才培养方案。围绕达成度、适应度、支撑度、有效度、满意度“五个度”持续加强人才培养方案革新。全面加强传统农科专业的改造,成立作物信息学建设领导小组、作物信息研究中心和作物信息教研室,完成宏观农业研究院的组建。建成两个高标准智慧农业实验室,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完成“智慧农业”新专业建设咨询论证和申报工作,智慧农业专业获批建设并招生;首届智慧农业产学研生态峰会在我校举行,来自全国74所高校和科研院所,84家企业的500余位专家和企业家代表,齐聚我校,共同研讨智慧农业发展。围绕“硕彦硕果计划”作文章,贯通本硕博人才培养路径,着力培养新农科创新型高端拔尖人才与农业产业化发展高端领军人才。
推进课堂改革建设。100%实现教授为本科生讲授一门完整的课程全覆盖。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立项36门校院级示范建设课程,参与教师178人次,覆盖7个教工党支部,实现课程全覆盖。提高课程“两性一度”建“金课”,建成植物保护、作物学学科两个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群;《普通昆虫学》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基础生物化学A》获批首批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推进小班教学,逐步实现专业核心课、学科基础课小班授课,让学生成为课堂知识传授中心。以《普通遗传学》为试点,构建课堂改革,探索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课堂教学改革双推动,不断强化学生求知欲与批判精神。
营造师生融乐氛围。打造“问学斋”师生互动交流平台,迄今举办活动286期,参与学生万余人次,100%覆盖学院教授。高岗专业教师担任学术辅导员,深度参与新生入学教育、专业导学。累计开展“狮山有约”“我的青铜时代”师生互动交流活动100余期,将导师科研经历和成长历程转化为育人资源。“狮山有约”引导新生思考“三农”、学科专业、个人发展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三个问题,并在三个月内至少与5位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在交流问答与博采众长中明确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全力支持教师对来访学生进行评估、画像,针对性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构建“植科杯”运动赛事师生运动平台,促进师生在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识。连续六年开展“植科好笔记”和“挑战21天”系列主题活动,推送“我的大学故事与你共勉”成长故事,营造浓郁朋辈育人环境。建设三综“问学咖啡”等文化活动场所,营造具有浓郁学人气息的育人环境,全面打造“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皆育人”的育人场域。学院教师先后同上海天谷、荃银高科、澳斯康生物等知名行业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累计获捐校友奖学金1000余万元,全力支持学生成长与发展。
从胡仲紫选育“胜利籼”的田间灯火,到严建兵解析玉米基因的实验室星光;从刘后利三改研究方向的赤子之心,到智慧农业专业学子敲击键盘的代码回响——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遗传教研室教工党支部以“勤读”叩问育人本质,以“真知”回应时代命题。当历史中的先贤故事化作青年党员田垄间的足迹,当“问学咖啡”里的思维碰撞催生出23个落地田间的创业项目,“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的办学基因正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这片见证过“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传奇的土地,如今以强有力的答卷证明:教育的真谛,终将绽放在麦穗拔节的声响里。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