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专业精神,服务基础教育——教育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案例

2022-07-17 15:29:24

 一、背景起因

 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提出党员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以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两个专业为主建设的党支部,应自觉把初心、使命与立德树人结合起来,特别是秉持专业精神,利用所学服务基础教育。然而,我们面临着多重的问题:谁去服务?用什么服务?怎么服务?

 二、主要做法

 服务基础教育,除了有社会担当、教育情怀,还需要整体统筹、纵深推进。具体来说,我们支部开展了如下工作:

(一)党政思想引领,教育理念交流

 支部成员李玲同志坚决贯彻、落实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理念,结合自身职务,采取“一纵一横”的工作思路。“一纵”,指的是以职务身份,通过学院组织的各级各类会议,精准传递相关论述,主动、积极引领我们支部及全院党员的教育观。“一横”,指的是充分尊重全体党员的专业角色,搭建党员之间横向交流的平台,如开辟“教授说理”栏目,组织党员秉持专业精神、分享教育观念。

(二)人才梯队架构,专业平台建设

 服务基础教育,除了思想引领,还需要队伍和平台。

 一方面,架构老中青人才服务梯队。主要做法是在内部挖潜、培养优秀博士的同时,积极引进青年才俊。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形成了王坤庆、涂艳国、杜时忠、郭元祥、陈佑清、周东明、但武刚等7位学科带头人,岳伟、程红艳、田友谊、罗祖兵、毛齐明、罗儒国、许锋华等7位学术骨干,姚林群、伍远岳、白颖颖、张添翼、邹红军等5位后起之秀的人才梯队。

 另一方面,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基于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德育原理、课程论、教学论等研究方向,支部成员分工协作、相互支持,先后申请、获批了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湖北省学校德育研究中心、湖北省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文化教育经典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研究中心等省校级的平台。

(三)本土理论建构,常态基础教育服务

 服务基础教育,既依赖于专业的理论指导,同时也是建构、深化本土教育理论的过程。换句话说,理论建构与社会服务是同一过程的两个面向。

 就教育理论建构而言,依托上述各层次平台,围绕学科带头人组建学术团队,支部主要在如下方面着力:郭元祥教授及其团队倡导“深度教学”,陈佑清教授及其团队倡导“学习中心教学”,杜时忠教授及其团队倡导“制度德育”,王坤庆教授倡导价值教育,涂艳国教授倡导自由教育,岳伟教授倡导生态文明教育,田友谊教授倡导创造教育,程红艳教授倡导积极德育,等等。

 就直接、具体地基础教育服务来说,我们支部主要有两项举措。第一,大学教师“走出去”。具体做法有搭建秉持共同教育理念的中小学校交流平台(如“深度教学实验联盟”“真教育联盟”),联合教育管理部门建设实验区、实验学校(如东西湖实验区),组织、引领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的教育学术会议(如湖北省教育学会年会、湖北省中小学德育年会),指导中小学管理者、教师开展科研项目,面向基础教育工作者做学术报告,等等。

 第二,为基础教育培养、输送优质人才。由于专业特点,我们支部成员培养的本科、硕士毕业生有较大的比例到中小学工作。另外,支部成员还负责培养众多在中小学工作的教育博士、教育硕士。

 三、实际成效

 服务基础教育是个持续性的工作,每一个项目、每一次活动虽有结束,但秉持专业精神去服务基础教育的理念、行动却是恒常的。在这个过程中,已取得的成效有:

(一)提升了基础教育质量,收获了国家社会认可

 多年来,我们支部通过上述种种做法,切实地提高了相关地区的教育质量,相关学校的办学水平,相关教育工作者的育人能力,最终落实到引导、促进了中小学生的成长上。这也为我们支部的成员、团队赢得了各界的认可、若干的荣誉,譬如郭元祥教授及其团队骨干连续两届荣膺全国基础教育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杜时忠教授及其团队被团中央少工委授予首家全国少先队研究基地,陈佑清教授获批湖北省名师工作室,等等。

(二)建构了本土教育理论,深化了主体性教育理论

 理论需要实践的滋养,理论也需要理论的深化。就前者来说,通过服务基础教育,在与中小学教师、学生的互动过程中,或启发、或建构、或完善了深度教学理论、学习中心教学、制度德育论等等具有本土特色、本土气质的教育理论。就后者来说,我院王道俊、郭文安老一辈教育学家于上世纪80年代开创的主体性教育,也需要在21世纪的前两个十年以及后续若干年继续深化,而当代基础教育实践恰恰为我们支部成员倡导的教育理论提供了深化主体性教育的经验土壤,我们也“不负所望”。深度教学、学习中心教学、制度德育论等等都得到了学界同行的认可、肯定。

(三)凝练了团队素养,培养了专业人才

 服务他人的过程,也是“成就”自我的过程。通过服务基础教育,我们支部凝练出了以各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若干支专业团队,如深度教学团队、制度德育团队等,同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硕士、博士人才,更广泛、更直接、更持续地服务着基础教育。

 四、经验启示

 第一,重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团队建设。团队介于支部和个人之间,兼顾了组织性、教育性、专业性、灵活性。

 第二,重视在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培养人才、凝聚团队。人才的培养、团队的建设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与社会服务相割裂的,恰恰相反,需要在社会服务过程中磨炼、提升。

 第三,只有深入中国大地的教育,才能创生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教育理论。服务基础教育既是学者及其理论的责任,也是学者及其理论的契机。

 案例点评:支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在学院的引领、支持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色、专业优势,以人才为基础,以平台为依托,以团队为组织,以理论为工具,通过多路径、多方式服务我国的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将党建工作与专业精神进行了很好的融合,切实做到了服务中国大地的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责任编辑:王诗薇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秉持专业精神,服务基础教育——教育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