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论高校教书育人的初心与感恩之心——研究生培养教育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5-05-27 08:42:11
一、教书育人的初心:以奉献照亮学生的成长之路

高校教育的初心,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更是“立德树人”的责任。正如张桂梅同志扎根贫困山区40余年,用生命点燃无数女孩的希望,高校教师也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以“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精神,为研究生的成长铺就道路。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顶端,其核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段振亚教授在青岛科技大学的实践中,将“以德为范”融入课程思政,通过《过程设备设计》等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崔竞源副教授则以“感恩的心回馈社会”的信念,用科研指导与人文关怀帮助学生在学术与人生中找到方向。这些教育者用行动诠释了“教书育人”的初心——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精神世界的引路人。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意味着从“学习者”向“探索者”的蜕变。正如西南科技大学一名新生在入学教育中所悟:“研究生不是本科的延续,而是主动研究与创新的开始。”这一阶段的教育,需要教师以耐心与智慧点燃学生的求知欲,以严谨的态度引导他们突破学术的边界,更以无私的奉献托举他们走向更高的舞台。

二、感恩之心:教育的灵魂与力量源泉

感恩,是教育的灵魂。中国民航大学党委书记曹胜利曾言:“饮水思源,方能行稳致远。”高校教育若缺乏感恩之心,便如无根之木,无法真正滋养学生的心灵。

在研究生培养中,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责任。崔竞源老师以95岁教师叶连平的事迹激励自己,将“感恩学校、感恩社会”的信念融入教学;段振亚教授通过资助研究生生活、支持传统节日探亲等方式,让学生在学术成长中感受“德与孝”的文化传承。这些细节背后,是教育者对“感恩”二字的深刻理解——他们以身作则,让学生明白:知识的力量不仅在于改变个人命运,更在于回馈社会、服务国家。

对于研究生而言,感恩之心是学术道路上的灯塔。它提醒我们,每一次实验的成功、每一篇论文的发表,都离不开导师的指导、同窗的帮助,更离不开国家的培养与时代的馈赠。正如《高校感恩教育的内涵及实施途径》所言,感恩是一种境界,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恩惠的尊重与回馈。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学术精英,更是培育有担当、有情怀的“大先生”。

三、研究生教育的目的与意义:从“小我”到“大我”的升华

研究生教育的意义,远不止于学历的提升或就业的竞争优势。它是一场从“小我”走向“大我”的修行,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深度融合。

  1. 深化专业素养,培养创新人才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某一领域深耕细作。段振亚教授通过校企共建课程、案例库建设等方式,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而全国研究生教育的十年发展,也印证了我国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上的成就——从博士生规模的扩大到学科交叉平台的搭建,研究生教育正成为推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2. 塑造人格,传递文明
    高校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文明的火种。张桂梅、崔竞源等教育者用行动证明:真正的教育,是让学生学会“做人”。“课程思政”“协同式创新”等理念的提出,正是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全过程的体现。研究生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既有学术能力,又兼具家国情怀的栋梁之才。

  3. 服务社会,回馈时代
    研究生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知识走出象牙塔,服务于国家与人民。无论是张桂梅创办免费女子高中,还是段振亚指导学生参与产学研项目,都彰显了教育的终极使命——以学术之力,照亮现实之路。正如《研究生教育》一书中所言,研究生教育是“社会服务的载体”,是“创新文明的源泉”。


四、以初心与感恩,书写教育的永恒价值

高校教书育人的初心,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担当;感恩之心,则是“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情操。研究生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一代代学者,更在于塑造一代代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人”。

当我们站在知识的高峰回望,会发现教育的真谛从未改变:它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旅程。教师以奉献点燃学生的梦想,学生以感恩回馈社会的期待。正如中国民航大学所言:“教育强国的蓝图已经绘就,征程万里,唯有以改革精神解锁发展新密码,以昂扬状态开启壮丽新航程。”

我们不仅是学术的探索者,更是文明的传承者;我们追求的不仅是个人的成功,更是民族的复兴与人类的进步。以初心为灯,以感恩为舟,方能在教育的长河中,驶向更辽阔的星辰大海。

责任编辑:沈蓉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论高校教书育人的初心与感恩之心——研究生培养教育的思考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