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从“课堂”到“心田”落地生根
高校是青年思想成长的沃土,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对于教师而言,意识形态工作不仅是政治任务,更是育人职责。它关乎学生的价值选择、国家的未来方向,甚至影响着民族的精神风貌。那么,作为高校教师,如何将意识形态工作融入日常教学与管理中?如何让主流价值观真正“活”在学生心中?这需要我们从课堂到实践、从言传到身教,用“接地气”的方式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课堂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但硬道理需要“软表达”。 高校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是价值观引导的阵地。然而,传统的“照本宣科”式教学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教师需要将高深的理论转化为学生熟悉的案例,将抽象的价值观融入具体的生活场景。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鲜活案例,让学生看到历史背后的现实意义;在工科课程中,可以融入“工匠精神”“科技报国”等主题,让学生明白专业知识的社会价值。通过互动教学,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社会热点,比如“如何看待网络上的历史虚无主义?”让学生在辩论中理解主流价值观的科学性与必要性。同时,用故事化表达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分享优秀校友的奋斗故事,或邀请一线工作者讲述基层实践,让学生感受到主流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力量。
网络是意识形态斗争的新阵地。 当前,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网络,但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也带来了虚假信息、极端言论的传播风险。教师必须主动“触网”,用主流声音占领网络阵地。可以通过建立“师生对话”平台,比如班级群、公众号或短视频平台,发布正能量内容。例如,制作“一分钟思政微课”短视频,用学生喜欢的语言和形式传递主流价值观。同时,教师应主动参与网络舆论引导,当学生转发“崇洋媚外”的言论时,冷静分析背后的逻辑漏洞,引导学生理性看待中西方差异。此外,开设“网络素养课”教授学生识别网络谣言、抵制不良文化的方法。例如,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算法推荐”如何影响认知,从而增强辨别能力。这些举措既回应了学生的现实需求,也筑牢了思想防线。
日常管理是价值观教育的延伸,需融入生活细节。 意识形态工作不仅存在于课堂和网络,更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班级管理、实践活动等方式,将价值观教育融入点滴细节。例如,班会可以以“宿舍文明”为切入点,组织学生讨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通过“校园垃圾分类”活动,引导学生践行环保理念。实践活动则是育人的有效载体,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调研、红色基地参观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家国情怀”。比如医学专业的学生参与社区健康宣讲,既是专业知识的运用,也是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此外,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不可忽视。面对学生提问时保持理性客观,处理矛盾时展现公平公正,这些细节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教师自身需不断提升内功,才能胜任意识形态工作。 教师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直接影响育人效果,因此必须不断学习、反思和创新。首先,加强理论学习,定期研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理论著作,参加学校组织的意识形态专题培训,确保思想与时代同步。其次,关注学生心理,通过谈心谈话、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例如,发现学生因就业压力产生“躺平”情绪时,及时引导其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最后,创新工作方法,借鉴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例如,将“翻转课堂”引入思政课,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主动思考问题。这些努力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为学生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榜样。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不是“高高在上”的口号,而是需要每一位教师用行动去践行的责任。从课堂到网络,从管理到实践,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都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只有将主流价值观融入教学细节,才能让青年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坚定方向,成长为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