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教书育人,二是救死扶伤。”说这话的老人名叫张昌禧,今年84岁,是金华市第一届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7年被授予“浙江省名中医”称号,在金华乃至浙江中医中药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见到张昌禧时,他正在金华市中医医院为年轻医生讲课。一辈子孜孜不倦,张昌禧始终坚守他热爱的医学事业。早已退休的他依然没有停止对学生、校友专业上的指导。他说,趁着还有精力,为医药事业的发展多尽一份力。
教书育人 薪火相传
张昌禧出生在医学世家,父亲是当地有名的眼科专家。“我家兄弟10人,有7人学医,涵盖各个学科。”耳濡目染下,张昌禧从小立志成为一名医生。1961年,张昌禧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今浙江大学医学院),留校任教。
张昌禧起初有些犹豫,“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医生,不是很好?”众人的劝说让他茅塞顿开。就这样,他成了一名大学老师。一年后,当时的金华卫校升格为金华医学专科学校,需要高层次大学毕业生,张昌禧服从调配来到金华,“从大城市到小城市,心里难免有落差,但工作总需要有人做”。
在金华医学专科学校,张昌禧的主课是生理学。“当时教职工很少,因为我在大学有其他科目的任教经验,经常帮助其他专业上课。”解剖、临床、制剂,张昌禧无一不精。那时,身边很多同事纷纷转入医院工作,张昌禧也有机会实现儿时梦想,但他放弃了。医学教育人员太缺,他不能走。
1972年,学校开办中药专业,没有教材、没有师资、没有学生,一切从零开始。“学校领导找到我,让我负责组建学科专业,我想也没想就接下了任务。”张昌禧是西医出身,转行中药专业,对他来说挑战不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张昌禧白天工作晚上学习成为常态,遇到难处便去请教老师傅,他前后耗时两年大致搞懂基础的中药知识。张昌禧在带第一届学生时曾这样说:“我给你们上课,是‘现炒现卖’。”
之后,张昌禧还参与中药资源普查,出版专著6本,同时是1977年版《中国药典》、1984年版和1994年版《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的参编者。“以前中药师经验丰富,但是理论知识不够,只有将理论知识编撰成册,才能让一代代学生有章可循。”张昌禧在中药领域研究得越来越透。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了解中药知识,张昌禧从带第一届学生开始开设“踏千山、尝百草”的大山实践课堂。张昌禧每次带学生出门至少一个星期,与学生同吃同住。
在张昌禧从事中医药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49年里,他培养的学生遍及全国,国家级、省级、市级名中医灿若星辰。值得一提的是,他培养的学生中有9人荣登国内首批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项目培养对象名单。
薪火相传,金职院医学院(前身为金华卫校)中药专业发展半个世纪来,张昌禧及其学生在中药行业孜孜以求,始终如一地传承和发扬着中医药文化。
救死扶伤 坚持坐诊
1999年,张昌禧退休。当年,学校打算延聘他5年,他拒绝了。“我们应该给年轻人多一些机会,让他们挑担子。”这是他选择隐退的原因。另一方面,他希望重拾儿时梦想,再当一名医生,为更多老百姓服务。
那一年,他受聘服务于金华市中医医院,担任药剂科中药质控顾问。经过20多年的发展,张昌禧带出了一支“张氏团队”,老中青三代中药人员不断搜集整理、养护、更新,中药标本馆共搜集生药标本(原药材)约800种,伪品标本约200种,浸制标本约100种,腊叶标本约100份,贵重珍稀类药材约50种……此外,张昌禧还是金职院医学院“银耀福音”专家团队的一员,坚持出诊发挥余热。
2018年10月,张昌禧不慎摔倒,造成左手手臂骨折。那时,家人都劝他在家好好休息,但他依然选择照常去金华开发区江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诊室坐诊。
“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而且手臂摔了还要去看诊?”
“很多病人是冲着我来的,他们离不开我,我也放心不下他们。”
张昌禧在治疗老年病、神经衰弱、脾胃病、肿瘤中医康复调理等方面有着独到的临床经验。在他看来,病人就是他的家人,双方有感情依托。他说,每个病人的背后是一个家庭,一个个家庭的背后是整个社会,让病人慢慢康复,社会也会变得更加稳定。
“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我们不能轻言放弃。”是张昌禧的口头禅。为了多看一位患者,他宁可挤出自己上厕所的时间。门诊时,他每次都提前一小时开诊,常常一坐就是一上午。他说,这是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
2020年疫情期间,张昌禧依然坚持到医院坐诊。“医生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这个时候更加不能退缩。”张昌禧朴实却有力量的几句话,让人动容。
近年来,张昌禧还积极开展中医临床科研工作,如今已培养了10多个学术继承人,金华市中医医院于2020年12月专门成立了省名中医药专家张昌禧工作室。目前工作室有成员21人,其中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3人,博士2人、硕士1人、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3人。“我想在有生之年培养更多有能力的中医药人才,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张昌禧耄耋之年或著书立说、或坚持坐诊、或培育新人,带领新一代的年轻中医药人不断前行。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