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名称
构建“1+10”大学生心理健康主渠道教育教学模式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构建“1+10”大学生心理健康主渠道教育教学模式》精品项目,“1”是指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10”是指10个系列的《大学生心理成长》微课,致力于打造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为核心课,以《大学生心理成长》微课为拓展课的总体化引领与分众化指导相结合的具有开放性、共享性、示范性的主渠道教育教学新体系新模式。
“1+10”大学生心理健康主渠道教育教学模式一是突出高位设计,由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统筹指导框架体系,理念先进。二是突出高端推动,课程总策划和学术顾问由知名专家和重要领导担任,学术动力强。三是突出总体化引领和分众化指导相结合,主体聚焦鲜明。四是突出问题导向,针对给的不全面、不精到、不精准、不持续等问题,有的放矢地提供解决方案。
“1+10”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程体系融合新理念、新模式、新平台等元素,课程体系目标是通过优质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构建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需求的权威性、滴灌式、渗透式教育指导体系。采取核心课+拓展课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即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性、专业化的总体引领,又满足学生针对性、个性化心理成长的需要。授课形式包括视频课程、直播课程、线下互动课程等,尽最大可能实现体验式教学模式。尤其是在在线学习环境下的体验,要通过深度融合了影视音效、教学案例、现实生活的沉浸式呈现,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能从教学中反思自身,从而更好地接收教学内容,获得专业化、层次化、走心、温情的课程体验与内在提升。
三、课题实施步骤
1.《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
《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课程自2016年9月上线运行以来,为全国各地各层次高校提供了优质资源共享课程。2017年该课程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首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吉林大学实现了全校本科生课堂教学全覆盖,从而破解了主渠道教育多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好的难题,为高校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提供了“吉大方案”。截至2019年11月底,《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全国选课学校达840所,选课学生达217万人次。
2.《大学生心理成长》微课
《大学生心理成长》微课旨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平台,汇集整合校内外心理教育积极力量和优质资源,搭建内容精到、形式新颖、灵活多样、交流便捷、指向性强,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需求的滴灌式、渗透式微课教育指导体系。《大学生心理成长》微课采用模块化设计,构建了10个课程系列。
微课建设拟分为三个周期:2019年12月前已完成第一周期北京区域68节微课的录制与上线评选工作,在一定范围内供学生选学。
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启动并完成第二、三周期,分别汇集了辽宁地区60余名和华中地区30余名优秀青年教师,每周期各计划评选出200余节课程。课程计划在3年内完成500节微课课程群的录制与建设工作,评选出200-300节精品微课课程,努力将这门系列课程建设为走心、温情、专业、有趣,助力同学们心理成长的金课。
为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2022年3月,吉林大学面向全体研究生(含硕士、博士研究生)开设《大学生心理成长》公共选修课,32学时,2学分,考核方式为考查。每学期初开课,学期末结课。
3.《研究生心理成长》微课
结合研究生成长特点,有必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微课建设,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研究生心理成长》微课建设目前已成功申请吉林大学2021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吉林大学2022年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22年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
此外,吉林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积极筹备《研究生心理成长》微课建设。截止目前,已举办1期“同心建课,微妙之研”心理微课教学技能培训;中心专兼职教师努力开展课程设计,撰写课程教案,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教案评审;各备课小组教师适时研讨组内教案。
4.研究成果的实现与转化
(1)建立了系统化教育教学体系和管理运行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由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统筹指导框架体系,聘请了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先生为代表的10位专家学者作为授课教师。课程设置为2学分,36学时,其中在线学习课程28学时、跨校直播互动课堂8学时。在线学习分为四部分,包括绪论、认知与探索、调试与应对、发展与提升,聚焦80个知识点,时长793分钟。授课内容涉及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大学期间可能遇到的问题,有较强针对性,可以实现课堂教育全覆盖。课程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授课形式,深度融合了影视音效、教学案例、现实生活的沉浸式呈现,进行翻转课堂设计,引起情感共鸣与反思,努力做到课程构建很用心,课堂讲授很走心,学生体验很开心。同时,为了满足学生互动参与的需求,课程不仅包括视频讲授,还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就大学生广泛关注的主题,进行了4次跨校直播。跨校直播互动课的形式让学生和专家能够面对面交流,辅以线下互动课程,让学生获得专业化、层次化、走心温情的心理健康课程体验与内在提升。
《大学生心理成长》微课建立菜单式课程群,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实现自主化、有选择地学习,包括依据其自身的兴趣特点选择学习内容,依据其自身的能力水平自定学习速度、学习方式,从而真正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实现有差异的发展。课程期望能强化走心互动课程体验。《大学生心理成长》微课聚焦大学生心理成长需求,汇集全国高校优秀心理咨询教师资源,联合智慧树网打造精心、精致、精品之作。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突出教育实效性和感染力。第一,突出沉浸式体验。课程渗透了沉浸式体验的内容,让学生们在课堂上不仅有认知体验和知识接收的过程,还包括感官和心理体证、体察和体悟过程。第二,强化互动式教学。授课教师把教学看成是动态发展和交互作用的过程,注重发挥学生参与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第三,实施整合式教学。注重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线上教学,线下体验与小组互动讨论的整合式互助教学体,使学生能够获得系统化、温情化的学习感受与内在提升。
(2)打造了标志性阶段成果和可持续推广教学平台
《大学生心理健康》在全国选课高校中随机抽样3000名学生对本门课程进行的质量评估显示,86.89%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91.79%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程中给出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的方法与策略,90.5%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授课风格易于接受。智慧树网课程评估的大数据统计也获得了相似的结果,绝大多数学生表示,课程具有启发性,学习体验好,很有收获,并且愿意将课程推荐给其他同学。
《大学生心理成长》微课建设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分区域形成微课设计制作小组,课程采集及制作统一由智慧树网在各地区的课栈具体实施。授课讲师对于授课内容需细致研究、认真严谨。课程要导向积极、观点正确、主题突出、专业性强;课程内容要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时代感,能够有效对接学生兴趣点和需求点,实现教育指导小型化、系列化和精准化。每个系列课程以一个完整课程形式在智慧树网平台上发布、推广和实施,持续拓展补充新主题。
课程运行平台智慧树网是由北京大学作为联盟理事长单位创建的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的运营商,作为慕课和微课的上线推广平台,其规范性、影响力都得到了联盟的认可,在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评选中,位列平台第三名,能够有效推动课程覆盖全国各地各层次高校,真正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与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融合。
(3)形成了具有示范性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模式
吉林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作为课程牵头建课、率先开课单位,创建了完备的慕课与微课管理、督学服务体系。
为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教学质量,吉林大学制定了课程督学服务与课程管理办法,从课程组织管理、多层面互动沟通、工作总结考核和评价、慕课质量提升试验项目研究等方面,多维度探索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效路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5个学期的主动督学服务与量化教学管理,吉林大学学生该课程平均成绩和优秀率位居全国第1名,有26位辅导员被学校评为“优秀心理慕课助教”。
为规范微课评选标准,保证上线课程质量,《大学生心理成长》微课采用“三评一改两互动”评审模式。一评是请专家评课,按照“优良中”三个等级给出评价、提出建议,并综合以下两方面评价结果,确定课程能否上线。二评是请群里各位老师针对课程提出建议,形式不限,酌情在群里发布,必要时也可与讲课老师单独沟通。三评是请学生代表看课评课,评出五星、四星与三星课程,由吉林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将学生评价反馈给一评专家。
“一改”是指授课教师根据反馈意见建议进行调整和修改。“两互动”是指微课授课过程中要有互动,讲授过程中要有小问题弹出,能调动学生看课的兴趣;还要增加课后互动,课程最后要有深度思考,留出“深度思考题”,同时,还要有“延伸阅读”,为学生推荐书目或直接给出阅读内容。通过向学生公布教师自己的微信、微博与学生进行可能或必要的交流,增加课程和授课教师本人的影响力。
四、研究成果展示
1.《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教材
2.吉林大学本科“十四五”规划教材建设项目申请书
3.吉林大学“十四五”规划教材拟立项教材名单
《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配套教材正式出版发布
为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学习效果,充分响应同学们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系统性的需求,自2020年起,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在学校领导引领下、在国内知名专家指导下,组织课程教学团队编写该课程的配套教材。目前,由吉林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冯正玉、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主任李焰任主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材,已经于2021年9月在高教出版社正式出版。
一、教材建设基础
2016年起,由我校牵头创建,汇集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6所高校专家资源,联合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和智慧树网共同打造的国家首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已运行了12学期,目前选课学校1020所,选课学生387.79万人,校内年均修读学生约11000人,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在我校实现了优质课堂教学全覆盖。自2020年暑假期间谋划出版以来,编委会成员精心设计打磨,对文字进行了多轮认真修改与校对,使内容与课堂教学相契合。
二、教材特色
视野开阔,理念先进
教材整合了名校名师专业学术资源,凝聚教育指导力量,由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先生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教授担任顾问,吉林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冯正玉、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主任李焰任主编,课程教学团队南京大学桑志芹(第2、3章)、清华大学李焰(第1、7、9章)、中山大学李桦(第5、6章)、吉林大学胡远超(第4、8、12章),以及徐凯文(第10、11章)等专家学者主笔撰写,林先生特邀撰写本书绪论部分内容。教材力争做到6个“统一”,即:参与体验与示范引领相统一,将有意义学习模式与实效性教学效果相统一,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将理论深度与普及广度相统一,将国际化发展模式与中国本土化教育体系相统一,将学生心理成长需求满足与积极人生观引导相统一。
内容丰富,涵盖全面
教材体系完备、知识点突出,能够充分体现教学课程内容,符合学生课程学习与知识储备需求,是与国家精品课程相配套的精品教材。教材内容紧密贴合慕课教学,贴近学生需求,包括绪论、认知与探索、调试与应对、发展与提升、资源导航等五个篇章,涵盖了从大学入学到毕业整个大学期间可能遇到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对高校各年级学生可以实现心理教育全覆盖。
三、教材结构
教材策划设计了7个方面的内容与形式:(1)每章导读、(2)基本概念、(3)知识要点、(4)章节小结、(5)推荐阅读、(6)延伸思考、(7)线上讨论提纲,同时,还精选了同学们喜爱的课程视频与关注的热点话题供大家深入思考与实践。通过文字影音、教学案例、现实生活的沉浸式呈现,深化体验式教学效果,使同学们能够在学习中反思自身,更好地接收教学内容。
本书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课程的配套学习资料,还可以作为助教讲授线下课程的教本,更能成为引导大学生开启心智、优化心态、完善心理的成长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