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血脉 吉林建筑大学“双带头人”支部书记赴黄松甸镇讲授红色教育课
为深入推进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 专项行动,将红色教育资源转化为育人实效,7月23日,吉林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徐莹莹走进吉林省蛟河市黄松甸镇九年制学校,为当地中小学生带来一堂以“铁血丹心守边疆——清末爱国大臣吴大澂的家国情怀”为主题的红色教育思政课,用鲜活历史滋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
吴大澂作为清末著名学者、外交家与爱国主义者,在吉林任职期间主持勘定中俄边界,坚守国家领土主权,推动边疆开发与文化教育发展,其“一寸山河一寸金”的爱国精神至今仍激励着东北人民。徐莹莹结合吉林地域红色文化资源,以“历史场景还原+实物图片展示+互动问答”的形式展开教学。她首先通过地图对比,直观呈现吴大澂当年在珲春、宁古塔等地勘界的历史背景,讲述其顶住外交压力、据理力争划定边界线的艰辛历程,尤其重点讲解了吴大澂在谈判中坚持“图们江出海口中国有航行权”的严正立场,用“笔杆子”与“铁脊梁”守护国家领土完整的感人事迹。
课堂上,徐莹莹展示了吴大澂手书的“龙虎石刻”照片,这一现存于珲春防川的标志性文物,既是中俄边界的历史见证,更镌刻着中华民族捍卫主权的决心。“正是吴大澂的坚持,让我们今天仍能在图们江畔看到‘中国界’的界碑。”她以生动故事替代枯燥说教,引导学生思考“爱国是什么”“新时代青少年该如何守护家国”。在互动环节,孩子们踊跃分享身边的爱国行为,从“升国旗时敬礼”到“保护家乡的一草一木”,将宏大的爱国精神具象化为日常行动。
作为“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徐莹莹始终致力于将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地域文化传承深度融合。此次活动是她落实“强国行”专项行动的具体实践,通过挖掘吉林本土红色资源,搭建高校服务乡村教育的桥梁。“红色基因需要代代相传,”徐莹莹表示,“我们将持续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让更多像吴大澂这样的地方先贤故事走进课堂,引导青少年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据悉,吉林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教工党支部已将“地域红色文化育人”纳入“强国行”行动清单,后续将联合地方教育部门开发系列课程包,涵盖抗联精神、工业遗产中的红色记忆等主题,让红色思政课成为连接高校与乡村的“精神纽带”。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