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进“课程思政360” 打造“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
作者:赵建伟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教育部等十部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要求,江门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携手学校相关部门,全力推进学校“课程思政360”工作,做好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育人工作。
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本质是所有课程都承担起育人责任,是专业课程与思政课通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要求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要找到育人契合点,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让每门课都育人,每位教师都承担育人的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形成同频共振效应。为了形成同向同行、同频共振育人效应,马克思主义学院携手相关部门,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提升思政育人功能
首先,关于公共基础课程课程标准,学校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体育、美育类课程,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在美育教学中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创新活力;建好侨乡特色课程,融入侨乡优秀文化,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情怀。劳动课着重引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品质和提升劳动技能。其次,关于专业教育课程标准,学校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最后,关于实践类课程标准,学校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社会实践类课程,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二是深化教学改革,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
首先,推进课程思政精品项目建设,加强思政教学资源开发。学校大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立项建设工作,培育课程思政精品课,2023年3月以来,马院积极携手其他二级学院,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组建“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的课程教学团队3个,推动了我校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省课程思政示范高职院校,6门课程获评为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个案例获评为省级课程思政案例,其中,赵建伟老师主持的《“134”课程思政建设模式的创新实践》获评为省级课程思政案例。其次,加强思政教学资源开发。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力支持下,我们从文化融入、实践教学、网络资源、校企合作等方面拓宽教学载体,开发教学内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融入专业课教学内容。并且结合专业群建设,建设多个专业群共享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最后,改革教学模式,全面实施“课程思政360”。学校加强对教案编写、课件制作、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研究,集体开发一批精彩教案、精彩课件、精彩微课;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探索教学自然融入、专题化与“微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案例讨论、演讲辩论等形式,增强师生教学互动。完善课堂教学指导和监控机制,全面实施每个专业每学年专业课思政教学不少于360分钟、专业课思政教学全方位覆盖的“课程思政360”改革。通过深挖掘“侨元素”,将“侨乡非遗”“侨乡精神”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侨乡特色”思政育人品牌。开展“一院一品”专业课程思政品牌建设,形成了“诚实守信铸品格”“三化铸魂育师德”“精益求精造工匠”等课程思政品牌,厚植课程思政元素,课程思政覆盖率达100%,实现“课程门门有思政”。
三是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共建思政育人实践基地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类型教育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深化校企合作,利用企业场所、设备、技术管理规范、优秀员工等资源,校企共同培育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素养、劳动意识和规范、工匠精神的优秀人才,是课程思政的重要部分。首先,做好企业文化进课堂,校企联合思政育人工作。依托学院和企业背景优势,搭建思政学习平台,将实践育人融入到校园文化大课堂中。校企共同开发一批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且具有企业文化的特色教材;开展优秀企业家和员工进校园活动,邀请企事业单位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劳动模范、先进职工等到学校开专题讲座,通过多渠道育人途径,拓展校园多方育人资源,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其次,校企共建思政育人基地,开展多元化社会实践活动。结合专业特点,校企共建校外思政教育实践基地,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以专业实习、社团活动、素质拓展、暑期三下乡等活动为载体,进入校企实践基地开展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认识、提升感悟,培养良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