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赋能乡村振兴
作者:赵建伟
为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投身“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热潮,助力“双百行动”,把课堂所学和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今年7月组织发动3652名高校大学生,组建302支队伍,奔赴江门开平、鹤山、新会等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暨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探索打造“县镇出题、学校揭榜、滚动推进、长期结对”的“学校+县域”合作模式。
双向奔赴:县域需求与青春智慧的交响
“百千万工程”的壮阔蓝图在五邑大地铺展,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以“县镇出题、学校揭榜”为行动核心,开创了一种双向奔赴的校地合作新模式。学校主动对接江门开平、鹤山、新会等县区,深入镇村一线,精准识别发展瓶颈与迫切需求。乡镇干部坦诚直言:“我们迫切需要引入新理念,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为乡村规划提升科学水平,为本土文化找到现代传播路径。”这些来自田野的真实呼声,便是江职学子奔赴的方向与使命。
学校迅速组织专业力量,将县域“需求清单”转化为可操作的“项目榜单”,面向全校师生发布。师生团队则基于自身专业特长与兴趣,主动“揭榜应征”,一张张“榜单”成为青年智慧与地方发展紧密联结的纽带。
图1:“柑普如饴”实践队开启田间研学
这种“揭榜挂帅”机制,不仅让实践活动目标明确、资源聚焦,更有效激活了学生的主动性。当学生们意识到自己的所学所思,真真切切能为一个地方的发展提供思路、解决难题,那种责任感与内驱力是课堂难以比拟的。项目并非“一锤子买卖”,学校建立了“滚动推进、长期结对”机制,确保优秀项目能持续深化,服务不断线。部分团队已与对接村镇签订了长期服务意向书,承诺定期回访、跟踪进展、提供后续智力支持,将暑期实践的“星火”燃成助力乡村发展的“长明灯”。
青春在乡野闪光:多维赋能乡村振兴
云邑青筑·文化创意突击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在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龙脊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乡土文化探访活动,用青春脚步丈量乡土,以专业行动赋能乡村文化创意发展。
在实地调研环节,突击队走访了村内祠堂、湖畔小径、蚝壳屋等承载乡土记忆的建筑景观,通过镜头捕捉、文字记录、现场测绘等方式,积累了涵盖建筑风貌、自然生态、文化内涵、业态特色的一手资料,为后续打造沉浸式、可落地的乡村文旅创意产品筑牢基础。
图2:云邑青筑·文化创意突击队
此次活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线上传播环节的设置,突击队在陈大羽公鸡艺术馆内搭建直播间,让队员的镜头对准艺术馆内的特色展品与空间设计,实时带领网友“云游”艺术空间。在主播的生动解说下,让屏幕前的观众沉浸式感受公鸡艺术的灵动与场馆的独特韵味。据了解,陈大羽先生的大写意画公鸡名闻天下,其中饱含中国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他的童年乡村生活记忆。这场直播不仅让乡土素材“活”起来,更有效提升了龙脊村的网络关注度,为乡土文化的年轻化传播探索了新路径。
在此次双水之行中,既以青春视角去挖掘了当代乡土文化的价值,也通过“采集+传播”的闭环模式,让乡村素材从田间地头走向更广阔的传播场域,为乡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注入了青春力量。
筑梦未来:实践星火照亮长效赋能之路
江门职院暑期实践的浩荡声势,其意义远不止于一个夏天的奔赴。它播下的是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探索的是一条校地融合、长期赋能乡村发展的可行路径。学校正系统梳理各团队带回的一手资料、调研报告、解决方案及文创产品原型,着手建立“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成果资源库。这些凝结着师生智慧与实践经验的成果,将成为后续教学改革的鲜活案例库,为相关专业课程注入源源不断的乡土养分。
更重要的是,校地双方正致力于将暑期“突击战”升级为常态化的“阵地战”。基于“长期结对”机制的成功探索,学校计划联合地方县镇,共同筹建“乡村振兴协同创新服务站”。服务站将依托学校专业群,整合地方资源,打造一个集技术咨询、人才培训、项目孵化、成果转化为一体的综合平台。设想中的服务站,将成为永不撤离的“专家工作站”和“人才蓄水池”,持续为结对地区提供涵盖乡村规划、产业升级、电商运营、文旅策划、技能培训等领域的常态化智力支持与服务。地方干部对此充满期待:“江职师生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具体项目,更带来了新观念、新思路。我们非常欢迎这种长期稳定的合作,这才是振兴乡村最可持续的力量。”
图3:助农为乐实践团进行助农线上直播
青春的脚步踏遍阡陌,年轻的智慧点亮乡野。江门职业技术学院3652名师生以炽热初心与扎实行动,在五邑大地的广阔舞台上,奋力书写着助力“百千万工程”、服务乡村振兴的青春篇章。他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的深度,用汗水浇灌希望的田野,用专业智慧激活乡村潜能。从“县镇出题”的精准对接,到“学校揭榜”的主动作为,再到“长期结对”的机制保障,一条校地协同、青春赋能乡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愈发清晰。
当课堂所学在田野中结出果实,当青春理想在乡土的磨砺中淬炼升华,青年一代对“国之大者”的领悟便有了最坚实的根基。这扎根泥土的实践经历,不仅锻造了青年学子挺膺担当的臂膀,更在他们心中深埋下服务乡村、建设家国的赤诚种子。这千余名江职学子,以知识为犁铧,以青春为动力,在新时代的乡村沃野上奋力耕耘——他们的每一次调研、每一堂支教课、每一次技术改进、每一份规划方案,都如涓滴细流,终将汇聚成推动乡村巨变的磅礴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