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大思政融合育人新模式引领教学改革
作者:赵建伟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大思政”育人新格局,以系统性制度创新为引擎,相继出台《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实施办法》《“侨”立特色建设实施办法(2023-2025)》等十余项核心制度文件,构建起涵盖课程思政、特色育人、三全协同、党建思政融合、数字教育转型的“大思政”育人制度体系,为教学模式的根本性改革铺设了坚实的制度基石。
一、制度筑基,体系化设计驱动育人格局重塑
大思政融合育人项目组积极协助学校,以制度为先导,推动育人理念全方位渗透。从顶层设计的《“三全育人”工作方案》到聚焦课堂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从强化思政课核心地位的专项建设标准,到独具地方特色的《“侨”立特色建设实施办法》,一系列制度精准覆盖育人各环节。《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实施职业院校数字基座对接暨争创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工作实施方案》则前瞻性地布局数字化赋能思政教育,形成制度驱动的强大合力。
二、平台联动,协同机制织密育人网络
依托制度支撑,江门职院着力打造多元协同育人平台。“课程同向同行研究中心” 成为跨学科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合的“智囊团”,确保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频共振;“课程思政教学共同体” 打破院系壁垒,促进教师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经验互鉴,实现协同育人;“大思政育人虚拟教研室” 则借助信息技术,有效联结校内、地方资源及兄弟院校力量,构建起开放共享、校地校际联动的育人新生态。
三、课堂革命,“七步衔接”与“三维融汇”重构教学形态
在制度与平台的双重保障下,教学实践迎来深度革新。“课前-课中-课后七步教学衔接互促” 机制,精细化设计教学全链条,环环相扣,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螺旋式上升与深度内化。“线下主课堂、线上辅课堂、社会大课堂”三维融汇模式,突破传统课堂边界:线下主课堂精耕理论深度;线上辅课堂利用数字资源拓展广度与互动性;社会大课堂则深入侨乡沃土,将侨文化资源、地方产业实践转化为鲜活教材,实现知与行的有机统一。
四、侨韵赋能,数字驱动,打造特色育人新范式
学校紧扣地域禀赋,通过《“侨”立特色建设实施办法》,将深厚的“侨”文化基因和侨乡精神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形成不可复制的育人特色。同时,依托职业教育数字基座建设,积极推动思政教育资源数字化、教学手段智能化、评价反馈实时化,为“大思政”育人插上信息化翅膀,争创职教信息化标杆。
图:大思政融合育人项目组建设丰富数智资源
五、成效初显,职教育人焕发新活力
近日,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5年度常规项目及三类研究专项立项名单正式公布,在此次竞争激烈的评选中,大思政融合育人项目组刘伟斌老师主持的《知识图谱赋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有效转化研究》等两项课题成功获得立项,为学校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再添辉煌战绩,侨乡大思政融合育人新模式引领教学改革取得新进展。这一系列改革举措,标志着江门职院以“大思政融合育人”为核心的侨乡特色育人模式已系统构建并深入推进。通过制度、平台、课堂的三维联动,特别是“七步衔接”与“三维融汇”的教学创新,显著提升了思政工作的亲和力、针对性与实效性,为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和侨乡特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将持续深化“大思政融合育人”改革,进一步完善协同机制,深耕课堂教学创新,强化数字赋能与侨特色融合,努力将这一模式打造成为具有显著辨识度与广泛示范性的职业教育思政育人品牌,为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贡献“江职方案”。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