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粉碎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艰难险阻,胜利到达陕北。同年9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向湘鄂川黔根据地发动新的“围剿”,形势异常严峻。为争取主动,1936年3月,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六军团奉红军总部朱德总司令“北渡金沙江,北上抗日”的电令,由贵州突入云南,突破重重敌障,进抵鹤庆县。此时,国民党军判断红二、六军团将由永胜县抢渡金沙江,故布下重兵企图围歼红军。红二、六军团识破敌人阴谋,在佯攻永胜的同时,主力部队转向丽江急进,以甩开敌军,在其防御薄弱的地带渡江北上。
红军要来的消息很快传到丽江。国民党反动派、地方土豪劣绅大肆造谣,污蔑红军“屠城放火;共产共妻;红眉毛、绿眼睛,杀人不眨眼”。一时间,往日平静的丽江古城人心惶惶,不少纳西族同胞躲进山里。
正当丽江各族群众不知如何是好时,丽江开明士绅、纳西族前清进士和庚吉走到四方街向民众宣讲:“‘共产’是一个政党,有自己的纲领,红军是共产党的军队,不会杀人放火,不必惊惶失措。”最终,从保境安民、稳定桑梓角度出发,大家均主张欢迎红军。于是,在和庚吉倡导下,200多名纳西族、白族等各族同胞出城南行,来到丽江古城5公里外的中岗村东元桥,摆设香案、敬备酒茶,迎接红军。
在东元桥等待红军时,各族群众的心中还是惴惴不安。当红军来到东元桥时,迎接的民众都感到非常意外——这支队伍根本不像传说中的那般耀武扬威、烧杀抢掠。红军战士大都是20来岁的年轻人,虽然衣衫破旧、面容疲惫,但军容严整、军纪严明,帽子戴得很端正。不仅如此,他们个个讲话和气。
在“接官亭”,丽江民众高举“欢迎义军”的彩旗,用纳西族最隆重的传统仪式,由德高望重的老者致辞,欢迎北上红军。红军将士纷纷跳下马来,向欢迎的百姓致意,不断地向群众说:“我们是工农红军!”据时任红4师12团团长的黄新廷后来回忆:“这是部队离开湘鄂川黔根据地之后,在新区第一次见到这样军民团结鱼水交融的动人场面。”
随后,红4师先期抵达丽江古城。入城后,红军战士就在四方街向丽江各族群众宣传抗日反蒋、救国救民的主张;并砸开牢门,将长期被关押的无辜百姓放出。这一消息很快传开,原来不明真相跑出去躲避的百姓,奔走相告,陆续地回了家。看到红军战士不取群众一钱一物,丽江各族群众渐渐消除疑虑,纷纷拿出食物,舀来泉水,提供给红军战士。裁缝们立即响应号召,动员35个师傅,17部缝纫机,分散在7个地方,连夜为红军赶制衣帽。众多商户还为即将渡江北上的红军联合筹资,将只能在云南当地流通使用的滇票兑换成了银元。
借住在一户丽江百姓家的红军战士,见这家人缺衣少食,晚上睡觉只盖一床粗糙的破羊毛毡子,果断把自己的棉被和棉毯给主人家盖。第二天,红军要走了,一位战士又送来一部缝纫机,并对这家人说,用它找碗饭吃吧!红军的这些举动让丽江的老百姓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丽江的5天4夜,共有18000名红军将士先后经过,党的优良作风和严明纪律,使红军充分赢得了各族群众的信任。这期间,共有71名各族百姓自愿为红军做向导,有1000多户农民家里住过红军。此外,还有14名丽江青年参加了红军。
离开丽江古城后,红军继续行军,到达丽江下辖的石鼓镇时,当地政府的官员全部落荒而逃,刚修筑起来的碉堡也空无一卒,沿江船只被勒令隐藏。为尽快顺利渡江,红军战士不断寻找新的船筏和渡口。在丽江各族群众的大力帮助下,共找到7只木船、十几只木筏、28名船工。最终,在5个主要渡口,船工们轮流休息,船只昼夜不停摆渡,18000名红军战士仅用时4天3夜,就顺利渡到金沙江东岸,彻底摆脱了十几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击,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开始了北上抗日的重要征程。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