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保军教授给新传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导地位与实质内容

2020-10-26 22:36:09


10月22日晚,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别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杨保军教授,为2020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的研究生授课交流。杨保军教授以《新时期我国主导新闻观念变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导地位与实质内容》为题,从我们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人类新闻活动的大尺度变迁、中国新闻业四十多年的变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要求等几个方面与同学们展开了深入的交流。此次课程由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师李志敏主持,共有129名同学参加。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开场杨教授即为我们提供了几条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路线:第一,历史为主的路线,要从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入手,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历史演进和主要结构内容。其中特别介绍了阅读经典作家的经典著作,如毛泽东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刘少奇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等;第二,理论为主的路线,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理论架构;第三,史论(历史与实践)结合的路线,由此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利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专业的新闻观来分析新闻现象。

杨教授从媒介形态、新闻业态和传播模态三个视角切入,讲述人类新闻活动的大尺度变迁,并对每个部分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媒介形态的演变上,杨教授认为要关注其背后三要素(介质、符号系统以及技术)的演变,并且要思考媒介形态历史演变背后的动力及机制是什么。人类的新闻活动经历了前新闻业时代、新闻业时代以及后新闻业时代,这种大尺度的变迁来自于媒介形态的不断变化,动力机制的不断演进,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新闻业的介质演变规律。杨教授提醒同学们要关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新发展,要站在人类活动前沿阵地考虑问题。

接着他以媒介系统构成要素为视角、聚焦于中国新闻业的变迁,介绍了媒介形态结构变迁、传播主体结构变迁、收受主体角色变迁以及传播内容结构变迁。

媒介形态结构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从报刊、广播、电视的三元结构演变到至今的网络融合平台。在洞察媒介形态变迁的过程中,杨教授强调要充分注意“合”和“分”的关系,对待“合”和“分”要统一辩证地去理解。在5G时代的到来,杨教授对未来媒介形态结构作了一个想象,即“全 联 网”(此三个字可任意调换顺序搭配)它包括内容网、人际网和物联网。

01.png

(媒介形态演变图示)


“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所谓'传收一体化'指的是,在互联网技术为所有社会主体赋能赋权的背景下,每个人都能够进行大众传播”,杨教授特别提及,“互动”并非由互联网带来的,早前人们私人化的、在小范围的经验空间内进行的交流也属于互动。在互联网环境下,大众化传播主体由单一的职业传播者转向了职业主体、非职业组织主体、民众个体的三元融合。这三个主体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未来又会如何,对新闻学的总问题(人与新闻的关系问题)有什么影响,是新传研究生应该思考的问题。

“互联网将受众的身份变得更加主动”,定制新闻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互联网这个无限巨大的空间将大众身份、分众身份、个众身份统一起来了。而人类一开始就是群体性活动,既是传播者,也是受传者,结构性变化是由于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进行公共传播。“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看得到和看不到的,我们都能够在网络上看到,互联网的内容可以说是丰富多彩,也可以说是杂乱无章”,杨教授的一句话概括了互联网信息的特点。庞杂的网络信息千千万万,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这四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经济信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成为传播的重要内容,但并非意味着政治内容的地位下降,正如这句话所说:“经济就是最大的政治”。

不止于媒介形态、传播者、受众和传播内容的变迁研究,杨教授认为对主导新闻观念、新闻资产所有制、新闻业基本属性、新闻业基本结构、新闻业运行机制等变迁的思考是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回归到“新闻观”这一落脚点本身,从宣传新闻观念占据主体,到专业新闻观念和商业新闻观念被引入,与宣传新闻观念共同构成新闻观念的“三元结构”,再到互联网兴起后,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主导、其他新闻观念共存的新闻观生态结构的最终形成,我国新闻业的主导观念也和人类新闻活动及新闻业一样,经历着大尺度的变迁与重构。

02.png


发展至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成为党和政府确立倡导并实际支配我国新闻业的新闻观念,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解读日益完善和丰富。在杨教授看来,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观念包括作为统领观念的党性原则观念、作为价值观念的人民中心观念、作为方法观念的舆论引导观念以及作为基础观念的新闻规律观念。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体现在新闻实践中,则强调要从认识、尊重并运用新闻规律出发,始终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将人民作为价值主体,以正面报道为主进行舆论引导。

“马新观不是一个死的东西,是一个活的东西,是历史性的、开放性的、发展性的、具有强烈实践品格的观念”,杨教授认为,我们要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和方法的基础上,理解“观”、“新闻观”、“马新观”层层递进的关联性内涵,并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国新闻必须有中国新闻观念”这一最终命题。

学生感想

杨保军老师今晚带来了马新观的第二堂课。杨老师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等角度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知识。以新时期我国主导新闻观念的变迁为主要切口,对当代观念的思想引领以及新闻体系变迁的实质性内容进行了分析与解读,杨老师以其独特的知识解析角度和思想的深度,使我们感触良多、受益匪浅。  

2020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 彭迪康

“没有伟大的观念就没有伟大的行动”,杨老师引用列宁的话向我们阐释观念来源于实践、未来决定于当下的思维观念。以历史为主线,我们该要研习观念的来龙去脉;以理论为主线,还须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学习;以史论结合的方式,果敢于实践与总结形成独特看法。过往文本、历史实际、当下探讨、未来蓝图,亟需我们不断学习。

2020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 崔文波

脚踏实地,仰望天空。杨老师从学科理论与社会现实经验的脱节点出发,用深入浅出的方式阐释了新闻传播学科面临的新问题和发展的新理念。破除了遮蔽在我面前的虚幻表象,用更有洞察力的视角解读多元主体语境下的新闻观念发展沿革和未来走向。如此高屋建瓴的学术视角让我在敬佩之余更增添了一份学习的责任感与紧迫感。

 2020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 敖泽晨

善学者其如海乎,杨保军教授用海纳百川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生动一课。用一种历史的视角将整个学科的新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作为大众传播者中的一员,既是新闻传播变革转捩点中的参与者也是观察者和学习者,杨教授的生动讲述让我深刻意识到:笃学笃行是我们一生都需要贯彻的信条。

2020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 余则成


责任编辑:柯梓凯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10月22日,新传院邀请人大新闻学院杨保军教授为2020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的研究生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导地位与实质内容。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