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行”成果展示|暨南大学新闻学系教工党支部:“四位一体”党建模式强化思政、育人、科教与服务
“强国行”成果展示|暨南大学新闻学系教工党支部:“四位一体”党建模式强化思政、育人、科教与服务
在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的“一三五”党建模式——“一元主导、三位一体、五维互动”引领下,新闻学系教工党支部(以下简称“支部”)积极开展党建工作,努力建设“立德树人先锋,科研服务示范”党支部,并以“党建+”思路,围绕“四位一体”特色党建模式,开展特色支部建设。
支部“党建+”四位一体模式
以思政为引领,推动思政进课堂,以“思政引科研,思政助社会”的支部建设理念,强化立德树人和社会服务,利用专业推动社会实践,深入基层,助力百千万工程建设,推动科研服务国家战略,树立支部特色品牌,充分发挥支部人才汇集,知识丰富,科研突出等优势,建设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
一、党建铸魂,立德树人,推动政治思想理论学习走深走实
组织党员学习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学习党章党规党纪,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育,并把学习教育融入日常工作中,作为增强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的重要路径。
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时刻紧绷纪律教育这根弦,始终坚定地把政治纪律规矩挺在前面,用铁的纪律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自2020年以来,支部把“立德树人”放在支部建设的首要位置,强化党员责任意识,增强导师是研究生第一负责人的思维,唱响教书育人的主旋律。支部每二个星期开展一个党员自我批评活动,每一个月自查自检责任活动,2023-2024年,支部开展“立德树人”主题活动,拍摄了一部支部党员自律,弘扬支部“立德树人”的5分钟视频《立德树人永远在路上》,讴歌支部党员“立德树人”的责任担当,用具体案例反映支部在“立德树人”所取得的成就,并要求党员居安思危,防止出现失德失范的现象。
支部六名党员参加学院党委组织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课题组,集体编写《习近平新闻思想十讲》,在校内外开展大量宣传宣讲工作,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培养了大量服务于内地和港澳台侨的新闻人才,为强化社会主义思想舆论阵地意识,夯实“一国两制”基础,壮大中华文化传播队伍,扩大统一战线,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做出贡献。
二、举办“身边人说党史”活动,把支部建设具象化
支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运用典型案例开展“身边人说党史”活动,例如2023年10月28日,支部邀请新闻学系主任赵建国讲授中共党史,帮助党员进一步了解延安整风运动,理解反对官僚主义作风的重要性,深入领悟中央八项规定是我党永葆革命生命力、战斗力的重要纪律基础,是团结广大群众,得到群众拥护,夯实革命基础的重要精神。
2025年3-5月,支部拍摄了五位退休教师的视频,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讲述他们的教书育人生涯,描述了党旗在身边飘扬的光辉历史,讲述了共产党员在建设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感人故事,表达了矢志跟党走,为党的新闻事业而奋斗的无怨无悔心声,谱写了他们长期奋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心路历程。
支部注重政治学习的效果,不停留在口头、空泛的宣教,而是把政治学习具象化,把政治学习变成可感可亲可见的效果,并在实践中进行落实。例如2023年8月20日,支部书记彭伟步在新会开展侨乡调研,了解侨乡的变化,听取侨胞对政府在利益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意见等,同时向侨胞传达党和政府关于侨胞利益保护的措施与意见,并与他们进行交流。调研结束后,彭伟步把调研活动整理成报告,向统战部递交调研报告,推动有关侨胞利益保护政策的落实。
支部广泛开展政治理论和业务能力培训,学习借鉴系统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运用新媒体搭建党员互动交流平台,开设网站专栏,展现党员风采,着力实现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共同发展。
三、实施“手牵手”工程,发挥党员带头示范作用
支部建设力争走出一条特色与创新道路,实践“党建+”模式,强化党员履行党员义务,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支部实施“手牵手”支部建设工程,要求党员至少与一位年青老师结对,帮助年青教师成长。
“手牵手”工程自2023年1月实施以来,共有7对党员结成帮对,例如彭伟步与张岚老师结对,了解张岚在论文发表与课题申报等方面的苦恼,帮她分析国内不同期刊论文发表的要求,课题申报书写作的技巧等,督促她积极学习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向党靠拢,尽快加入党组织。
支部利用高级知识分子众多,专业知识突出等特点,要求党员下基层调研,服务乡村建设,与广东多个县级融媒体中心结对帮扶,指导工作它们的业务发展,厚实乡村宣传最后一公里的基础。
2023年,支部相继与乳源县、海丰县、博罗县、惠东县融媒体中心党支部结对共建,参观他们的机房,了解乡村大喇叭的作用,以及他们在建设政府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所面临的问题。支部党员纷纷为其提供建设性意见,帮助他们厘清思路,加强新媒体建设的力度,推动广东省乡村有效治理。
支部推出“边疆学科扶助计划”,与新疆、西藏等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专业结对帮扶。例如2024年7月,支庭荣、彭伟步、赵建国等人走访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喀什大学等新闻传播院校,了解它们的办学情况,提出结对扶助设想,达成学科共建帮扶的共识,推出边远院校的师资培养、学生交流的“青蕾计划”,努力为边远新闻院校培养新闻教育师资队伍,并对这些边远山区提供学者访问名额,同时支持学生来我校交流、学习。
四、推出特色党建方案,鼓励党员下基层调研
支部充分发挥党员丰富的专业知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文化,开展大规模的广东省情调研活动,形成有影响力、权威力的调研报告,把专业知识实践在最美丽的乡村土地上,为基层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智慧。支部通过党建推动基层组织特别是高校基层组织焕发出战斗力,为广东省经济文化发展作出新贡献。
2023年11月,支部在惠州开展乡村调研活动,足迹遍及惠州二县和多个乡镇,目睹“百千万工程”所取得的成就,结合推动乡村振兴,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调研组深入基层调研学习,把视野投放到田间地头和新闻最前线,倾听基层声音,触摸融媒体中心的新闻宣传脉搏,谱写支部建设新篇章,思考如何利用高校党支部高层次人才萃集的优势,服务于中央的决策,助力乡村振兴,撰写了《“百千万工程”建设现状、成效与存在问题》的研究报告。
支部开展党员下基层活动,撰写了五篇基层调研报告,涵盖了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基层党建等主题,向省委、统战部提交相关报告,提升支部服务地方政府的能力,建设创新型、科研型、服务型支部。
五、党建引领,加强品牌建设,推出具有影响力的项目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支部将思政工作、教学科研、社会实践三者有机融合起来,全面落实服务社会的根本任务:以思政为导向,铸牢思政根基;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增强思政引领作用;坚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传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养社会主义新闻人才。
支部加强学科建设,提升教学与研究水平,充分发挥党员的专业研究能力,发挥高校智库角色,履行社会服务义务。支部加大力气建设支部工作室,采用内外联动,共同建设的方式,推动“名师汇”“名师大讲堂”“真探”等支部品牌发展,促进支部标杆开创性发展。
支部在创建品牌时,通过机制创新,扩大品牌建设的覆盖面,采取“一个支点,四个支撑”。一个支点就是“思政引领”,四个支撑就是“立德树人,育人成才”“教书育人,学科建设”“科研突破,追求卓越”“应用智力,服务国家”,强化“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社会服务”三个功能,实现支部建设“三强”和“三力”的目标。
新闻学系教工党支部“三强促三力”党建工作模式
由支部成员罗昕教授负责的“真探”团队,在对外传播方面下功夫,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致力于打造中英文全媒体国际传播产品。这个团队采取全院招募成员的方式,邀请有兴趣的老师与学生参加,使团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锻炼了老师和学生。
支部着力推动形成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不断巩固拓展成果,通过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建设,创新党建模式,开创支部建设新篇章。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