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牵引、科技赋能”打造高水平金专业群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江西省“1269”行动计划为导向,积极响应新型电力系统转型发展和新能源体系构建需要,努力培育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体系复合型技能人才,驱动产业升级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以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引领,以产教融合为主线,重点推进专业群服务产业创新发展、校企共建专业机制、校企联合开发课程、校企混编教师团队等建设任务,推动专业群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持续提升专业群建设质量,推动形成能源动力类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新范式,大力培育新时代“电力工匠”。
一、建设举措
(一)产业牵引,融通融合,构建产教融合型专业集群
积极对接新能源电力行业发展,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合作,依托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围绕新型电力系统、分布式发电技术,强化“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应用,着力构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产业集群,服务新能源电力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通过与电网公司、新能源企业等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践基地,围绕人工智能运用、绿色能源等新质生产力,不断强化与科研院所、企业单位合作,助力相关工艺流程改进和技术开发,先后共建了220kV实训变电站、变电站VR仿真实训室、输电线路实训场、智能微电网实训室等为代表的“校中厂”型实训基地6个,“厂中校”型校外实践基地15个,依托学院建成“特高压”“智慧供用电”“智慧新能源”等现场工程师产业学院3个,形成了覆盖新能源电力生产、运检、供电服务等产业链多个环节,设施先进的实践性教学基地,主动服务企业发展需求,大力开展技能培训与技术服务。面向新型电力系统、智慧新能源等领域,年均社会服务线下培训超 2万人·日,培训服务满意率超 99%。专业群依靠天然的校企融合办学属性,实现了专业实训条件与生产现场的无缝对接,学员的技能提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企业投资共建实训基地和实训设施,为电力职业教育夯实基础。
(二)资源集成、管理集约,构建共建专业机制
依托《国网江西公司关于进一步加强专兼职培训师双向挂岗管理的意见》的支持,打通技术技能人员留校任教和专职教师赴企实践双向通道。
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制定章程,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培养企业新型学徒等,校企共同编制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电力“锐蓝工匠”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创新与实践》等3个省级教学成果的转化推广,深化了产教融合程度,引领了专业群的发展方向。
与江西11家地市供电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深化电力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江西超高压公司等头部企业共建教师实践基地,提升教师技能水平,打造高水平双师型队伍。与华东交通大学联合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职业本科层次高素质技能人才。
(三)场域交叉、工学交替,创新“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
根据行业产业发展需求,依托企业真实生产实践平台,共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套,构建了校企双元育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共建特色专业、实训基地及高水平师资,实现教学、培训、研发与服务一体化,为电力产业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
与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共建智慧供用电、特高压产业学院,共建、共享实训资源,培养现场工程师700余人;与供电服务公司、中核检修等企业签订中国特色学徒制订单培养项目4项,定向就业145人;与兴国中等专业学校等进行联合培养,采用“3+2”五年制的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联合培养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输配电工程技术专业人才439人。
(四)对接岗位、数智赋能,共建一流精品教材与课程
对接电力行业发展,深化产教互动办学机制,按“通识基础”“专业核心”“专业基础共享”“技能拓展”课程四大模块构建“支撑产业发展、注重更新迭代”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与江西超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建教管一体化平台、学银在线平台,共建输配电工程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2项;建设《发电厂及变电站电气设备》等国家级、省级一流(精品)课程12门;深化教材改革,校企合作开发数字化云教材、活页式等各类新形态教材24本,其中《高电压技术》《电气运行》获评“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六)双向融通、雁阵成长,建设校企混编师资团队
专业群共建校内兼职教师培训基地和校外教师实践基地,构建企业、学校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为专兼职教师培训提供保障;印发《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名誉教授及客座教授管理办法》等管理办法,定期组织企业兼职教师选育工作;获得国网江西公司支持,构建双向“挂岗锻炼”机制,定期开展“教师入企、企业入校”;创新教研室工作机制,组建教学、培训一体化运作的产业教培室,所有职工常态化参与教培工作。
柔性引进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40人为产业导师/教授;通过“岗位锻炼”政策,吸纳企业技术技能人员23人入校园开展学历专业课、实训课程教学和员工培训业务,企业人员参与各类专业课授课比例超40%。
专业群所在院系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获得江西省教育厅、电力行业教学成果奖6项;职工参赛或指导学生参加竞赛获省级及以上奖项30余项;3人获得“双千人才”、“赣电工匠”等荣誉称号;校企共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获评电力行业产教融合优秀教师创新团队1个。
二、主要成效
1.党建引领、校企共建专业机制引领作用明显。
发挥全国样板支部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开展强国行专项行动,所在支部骨干专业群积极推进校企共建机制,校企共建基地,积极服务企业发展。其中国网江西公司投资建设的变电综合实训基地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生产性实训基地”。每年为电力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培训量超10万人日,满意率达99.32%。先后与北京科东控制系统有限公司、微软(中国)、江西科骏实业有限公司共建“北京科东南昌研发中心”“微软技术实践中心”“电力VR协同创新中心”3个,校企共同开展技术开发与研究,一系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成果相继涌现,近三年分别取得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2项。一套行之有效的校企共建专业机制引领带动了学院建设了分布式发电与智能微电网技术等三个特色鲜明的校级专业群。
2.职业教育标志性成果产出度高。
打造了学院教学质量诊改平台,从“院、专、课、师、生”5个层面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电力“锐蓝工匠”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创新与实践》等3个省级教学成果的转化推广,深化了产教融合程度,引领了专业群的发展方向。
2025年2月17日,江西省教育厅公布了2024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金专业(群)认定名单,我校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群成功入选。另外,专业群加强校企联合开发课程与教材,获批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门,省级一流核心课程1门;开发了各类新型态教材12本,其中活页式6本 、工作手册式教材9本,云教材9本;与江西电科院专家合作开发了《高电压技术》等具有产业特色的“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2本。
3.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毕业生就业质量优异,竞争力凸显。近三年来,示范专业群内各专业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分别为91.21%、84.22%、87.98%,均位于全省高职学校同专业前列,在国网、南网、中广核等世界500强企业中保持很高的就业比例,充分展现了专业群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的卓越表现。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举办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等方式,专业群有效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创新经验
(一)形成了产业牵引的新理念,实现了专业组群发展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耦合匹配。学校专业群实现了对电力能源领域真实职业群或岗位群所需要的共同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科学编码,成为职业行动体系归纳的结晶。实现了紧密跟踪区域产业链条的动态变化对学校专业群建设方向与内容不断进行优化调整。
(二)探索了三集统筹的校企共建共享专业群建设路径,形成了具有电力能源特色的“强产业聚焦—强知识关联—强组织管理”专业群建设新模式。
(三)实践了校企混编师资队伍建设新范式。促成了举办方制定相关措施,构建双向“挂岗锻炼”机制,定期开展“教师入企、企业入校”,打通技术技能人员留校任教和专职教师赴企实践双向通道;创新了教研室工作机制,组建了教学、培训一体化运作的产业教培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