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领四链”助力科技攻关
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嘉兴大学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高材教工党支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密围绕服务区域发展战略、助力行业转型升级、赋能企业技术创新的使命定位,将人才培养作为核心发力点,支部书记沈加加充分发挥“业务领先、创新领航、人才领雁、服务领跑”四“领”作用,从而构建“四链融通”党建工作体系,实现党建与事业发展同频共振。
一、业务领先,强化组织链:筑牢战斗堡垒,凝聚攻坚合力
支部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强化组织队伍建设,结合嘉兴大学“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特点,建立“支部-企业-行业-区域”四级联动机制,支部书记牵头对接行业地方产业链需求,支委成员分工负责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专项任务,确保党建工作与科研创新同频共振。开展“党建+科研”主题党日活动,将技术研讨会、企业调研、产学研对接融入组织生活。在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支部书记沈加加的带领下,支部与秦山核电站、汇锋控股集团等企业党支部共建“党建联合体”,与智慧港工业社区、地方政府等共建“创新赋能站”,以“强国行”专项行动为载体,聚焦高分子材料、核能配套技术等领域,联合开展技术研发,推动关键领域技术突破,共建校地合作项目10余项。
支部与沪高校开展“党建+科研”的党建联建活动
二、创新领航,激活创新链:聚焦前沿攻关,推动成果转化
面对新时代的战略需求,沈加加整合所在支部、专业力量,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指引,依托学院学科优势,联合嘉兴新凤鸣、桐昆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产学研创新研究平台。聚焦产业升级难题,开展“智能纺织材料”“低碳环保高分子材料”等专项攻关。建立“支部牵线-企业对接-政府支持”的转化机制,并带队走访企业50余家,对接企业技术难题,服务企业技术升级。沈加加还带领支部围绕区域产业需求,累计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推动“基于高光谱纤维测配色的色纺纱数字化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等多项技术成果转化,并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依托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省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和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健康纤维电子协同创新中心”三大平台,构建“技术诊疗-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服务体系,为区域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新材料开发等服务。
沈加加书记出席纺织行业年会并做大会主旨报告,并以嘉兴地区纺织行业发展为例进行了交流分享
三、人才领雁,建强人才链:注重引育结合,聚焦立德树人
沈加加充分发挥“双带头人”支部书记作用,带动全体教师强思想、精业务、重服务,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事业发展新局面。支部构建“青年教师-博士-学术带头人”三级培养体系。针对青年教师,实施“企业挂职+项目历练”计划;针对博士群体,设立“科研启动金”;针对学术带头人,支持申报国家级人才项目。在工作室成员的指导下,高材学子在“互联网+”“挑战杯”等国家级赛事中屡获殊荣,项目转化率显著提升,实现创新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2025年新增研究生省级教研项目1项,支部教师指导学生国创项目、新苗项目和SRT项目共计10余项。沈加加带领支部与企业共建“订单式”人才培养基地,将企业生产需求融入课程设计,联合地方龙头企业开设专业课程,为区域新材料、纺织产业输送专业人才200余名,实现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达64.29%。形成了“思政引领方向、创新激发活力、科研夯实根基、就业筑牢底线”的育人闭环,有效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支部党员教师带队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专业课程现场教学
四、服务领跑,延伸服务链:做好对接需求,赋能区域发展
沈加加牵头成立“嘉兴新材料产业党建联盟”,联合20余家企业、科研院所建立“资源共享清单”,定期举办技术对接会、成果展示会。选派党员博士担任“科技特派员”,为桐乡、海宁等地纺织企业提供技术升级方案。支部党员教师组成科技特派员团队深入巨石集团,开展“新材料技术攻关”,与企业技术骨干共同研讨技术难题,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开展产业技术交流服务、科普活动10余场,覆盖企业技术人员超500人次,深化产教融合与文化赋能。开展“材料科普进校园”“纺织文化科普周”等活动,支部党员走进中小学、社区,普及新材料知识,惠及群众超万人次。
支部党员教师组成科技特派员团队进驻巨石集团服务地方产业升级
高材教工党支部党员教师为嘉兴市秀城实验教育集团的学生做新材料科普巡讲
在沈加加的带领下,支部坚持以“四领四链”党建创新体系为载体,构建了具有示范意义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样本,深入推进“强国行”专项行动。主要工作特色如下:一是组织机制创新。坚持党务业务双轮驱动,形成“支部-企业-行业-区域”四级联动模式,使党建工作从“物理融合”走向“化学反应”,创建的“党建联合体”“创新赋能站”等有效打通了校企地三方资源壁垒。二是全链育人创新。创新“三维育人”体系,将思政教育、创新实践、科研训练深度融合,打造“知行合一”育人闭环,特别是“订单式”人才培养和“三阶递进”教师培养体系,既服务产业需求又提升育人质量,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超64%的数据印证了产教融合实效。三是服务效能创新。通过建立“技术诊疗-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全周期服务体系,推动10余项关键技术研发与转化,培育200余名产业急需人才,科技特派员更使党建服务触角延伸至产业链最末端,让技术红利惠及中小企业。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