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培育时代新人”课题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调研对象有关情况
神山村是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乡辖村,是“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坐落在黄洋界脚下,四面环山,平均海拔800多米,是省定贫困村,共72户、242人,耕地198亩。村里林木翠竹遍布,山林4950亩,人均林地超过20亩,毛竹蕴藏量居井冈山市前列。井冈山斗争时期,神山村一带有10余人参加红军,村民左桂林就是当年红四军32团的号手。著名的黄洋界、八角楼坐落在村庄附近,周边还有红军草药库、被服厂、练兵场等多处革命遗址。山多田少底色红,是神山村最鲜明的特色。2015年,神山村被评为省级贫困村,当时全村54户人家,有21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3000元,“边、远、穷”是它的代名词。
脱贫致富、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2016年2月2日,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江西井冈山革命老区,来到偏远的神山村,看望慰问这里的贫困群众,给贫困户送去年货,给孩子们送去书包,共商脱贫致富之策。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神山村因地制宜发展茶叶和黄桃产业、开办了多家农家乐餐馆、发展旅游业等,村民和贫困群众通过参加新成立的茶叶合作社和黄桃合作社,收入都得到稳定增加。2017年,神山村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8600元。就这样,神山村在全国率先实现脱贫“摘帽”,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的样板村。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神山村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优势,发展农家乐旅游产业,出售土特产和手工制品,创办民宿,毛竹工艺品生产、“神山竹酒”、以茶叶、黄桃、雷竹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已初具规模,如今的神山村,正在向一个乡风文明和家庭文明同步、村容村貌和家庭环境同步、村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同步的美丽乡村不断奋进。
(二)学院基本情况
学院在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培育时代新人方面下了功夫,也取得了实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开展常态化红色教育实践。学院把红色教育作为常态化内容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经常性开展实践教学和专题研讨。思政部结合课程内容,学工处、团委以及各系(部)组织师生持续开展红色教育实践,包括组织师生前往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馆、八一起义纪念馆、方志敏烈士墓、南昌舰等实践基地开展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2022年,组织申报全省首批“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并成功获批,2023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红色育人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学院把红色基因植根在每个学生心中,教育学生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对待历史与现实,认识小我与大我。
二是开展制度化寻根调研实践。自2017年开始,学院精选大思政队伍持续开展红色寻根调研实践,以“重上井冈山、转战中央苏区、重走长征路”为主题,制定《追革命烈士足迹 寻共和国之根》方案,在组织、经费、安全、宣传等方面予以制度保障,先后走访了5个省市200多家单位,搜集红色故事、脱贫攻坚感人事迹、案例,访谈如龚全珍老阿姨、《半条被子》徐解秀的亲孙子朱向群、“祖孙三代保红旗”李清鸾等人物,形成访谈记录、调研报告、专题论文等文字材料和图文、视频资料资源,形成独有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库并用于课堂教学,形成了课题、研究文库、舞台剧、微电影、思政案例以及教学成果奖等系列成果。
三是开展系统化粮漆画主题实践。联合粮园,按照“确定主题、指导选材、开展创作、讲述蕴意”进行系统化设计,组织开展“粮心向党”主题的粮漆画创作并融入课堂教学,动员学生加入“粮园”创作团队并开展粮画创作,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讲述每幅画背后的蕴意,赋予学生思想政治价值引领,进一步擦亮学院历史文化底色,彰显学院办学特质。
学院目前的主题实践调研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两个结合”具体化、形象化。
(三)调研课题目前的现状(围绕前期调研提纲确定的调研内容进行梳理)
课题组通过调研,初步探索形成了一条以红色文化为主线、校内外教学资源优势互补的实践育人体系。井冈山精神、神山村乡村振兴实践都是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调研,实现了课程知识的延伸和补充,推动课程育人和实践育人深度融合,让实践从简单的参观和单一的户外拓展活动内化成真正的研究性学习和体验式教学,为红色文化实践教学提供了经验参考。
一是深化了井冈山精神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的时代内涵是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开辟中国革命根据地,推进党的建设、人民军队建设和土地革命斗争中培育和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它传承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深刻蕴含和昭示着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规律性,深入井冈山开展调研,进一步强化红色基因传承入脑入心。
二是明确了“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创建和实施路径。学院认真学习贯彻落实部省共建职教创新发展高地的部署要求,扎实推动主题教育走实走深,传承奋进薪火,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篇章,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贡献“工贸力量”。一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二要始终坚持以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充分利用红色教育资源,让红色故事、红色精神融入教育实践,让红色文化基因渗入每位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血液”。
三是推动了“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用活红色资源,推动思政课和红色文化育人深度融合,打造有血有肉有营养的思政课。历经多年实践,以“双心”实践为导向的高职思政课综合改革成效显著。一是提出以“红心”实践(红色铸魂 守望信仰)和“粮心”实践(粮艺铸匠 弘扬传统)为导向的思政课程教学理念。二是开展了有规模、成系统、特色明、效果好的“三化”实践教学和“三循环”课程改革。三是创设了以“双心”为主体的内容丰富、形式多元的“浸润式N维”协同育人机制。通过调研,也进一步丰富了实践育人资源,进一步推动了“大思政课”改革综合试验区建设,可以将调研的内容融入项目相关的项目申报中。
四是体悟了神山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动实践。神山村由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该村长期闭塞落后,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家庭是贫困户,是革命老区典型的贫困村。如今,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引领下,神山村已经在全国率先脱贫,摘掉了贫困帽子,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的样板村。村里家家户户白墙灰瓦、统一风格的客家楼房很是整洁漂亮。可是,两年前村民们大多还住在土坯房里。居住条件的改善,得益于当地大力推行的“安居扶贫”工程。村民左香云利用当地丰富的毛竹资源,走上创业致富路。2017年,井冈山市将竹产业列为全市重点发展的“四大产业”之一。截至目前,当地拥有竹加工企业近50家,从业人员达4000余人,生产的竹家具、竹工艺品、竹笋加工食品等产品畅销国内、远销海外。随着采摘、民宿、培训等新业态的兴起,不仅让村民旅游产业的“金饭碗”变得更加沉甸,更激发出当地村民干事创业谋发展的热情。神山村充分发挥区位与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农业观光、乡村旅游、特色种植等产业,带动群众致富增收。通过调研,真正体悟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江西的生动实践。
五是深刻体会“五美乡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为增进这一民生福祉,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通过调研,教育引导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大绿水青山保护力度,呵护生态颜值,增强乡村气息;同时要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扎实推进惠民项目建设,提升内涵品质,并依托惠民项目,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开展大规模传承红色基因实践条件受限。条件高校的师生大多数从家门到校门,从校门到校门,实践经验缺乏,难以提出传承红色基因的具体的有效措施,因条件所限,难以在学生群体中开展大规模的实践调研,学生真正通过躬身实践获得第一手资料和深刻体悟有限,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红色基因育人效果。如果大规模开展红色寻根实践调研,有各种难以预测的风险和挑战存在,加大实践调研难度,影响进程和效果,因此只能局限小规模组织。
二是红色基因传承的形式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当下的学生均为00后,具有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等特点。因此,传统的实践讲解和传授效果受限。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包括讲红色故事、演红色电影、排练红色话剧等,真正将理论蕴含于各类实践设计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三、对策建议
(一)下一步对策举措
1.充分利用好国家样板支部,提高信息化水平,利用VR资源进课堂,将实践教学的“场所”搬至学院,实现实践教学活动全覆盖。
2.通过深化红色文化资源和粮食文化资源,构建层级递进的“三化”实践教学体系,推动“两个结合”具体化、形象化,着力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3.通过活化实践案例,形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三循环”教学策略,实现精准供给。
4.通过渗透思政育人元素,建立开放“N维”协同机制,形成育人合力。
(二)需向相关主管单位协调争取政策
利用好全省首批“传承红色基因示范校”培育创建试点机遇,积极主动作为,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完成“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培育时代新人”课题重点工作任务提供财力保障。同时,把握关键时间节点,确保按时完成既定目标。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