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服务“三农”
——记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晓冬
王晓冬现任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是新疆设施农业学科带头人。30年来他将信念与追求、心血与汗水、智慧与才华,无私无悔地奉献给了新疆农业科研事业。
求实创新,在发展设施农业上创先争优
近两年,王晓冬抓住自治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有利时机,瞄准市场需求,带领科研团队,通过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自主研发设计了一系列适合新疆气候特点和生产条件的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和连栋温室以及电动卷被(帘)机、温室增温高效燃煤热风炉等设施配套装备,实现了产业化生产,为新疆设施农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由于新疆设施农业起步较晚,温室大棚存在着科技含量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管理水平不高、经济效益不佳等制约设施农业发展的棘手问题。作为学科带头人,王晓冬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积极申报《新疆设施农业标准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为了获得第一手科研资料,他带领科研团队足迹遍及天山南北30多个县市。哪里的气候、气温怎么样,哪里的土壤、水源又如何,哪里的大棚结构要改造,哪里的温室管理需加强,在他的心里有本清清楚楚的明细账,凭着对科研的执著追求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该项目在设施农业装备工程学、农艺学、农业经济学等多学科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获得2010年度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他带领科研团队成功编著《新疆节能日光温室建造技术》。这是新疆第一部温室工程技术方面的专著,详实记录了新疆的气候、光照、水土等特殊的自然条件,有效解决了新疆温室形式繁多、设计不合理、结构不科学、配套装备短缺、自动化程度低、环境调控能力差等问题。
凝聚力量,在提升科研团队上创先争优
王晓冬带领农机化所领导班子,紧紧围绕新疆四大基地建设和八大优势产业发展,确定“以研为核心、以人为根本,科研与科技产业同步”的工作思路。
实施“人才强所”战略,确定“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方针。组织制定了科技人才培养规划和激励机制,大幅提高学术带头人待遇。大胆启用青年骨干担任中层领导,每年组织开展青年科技人员业务竞赛,邀请国内知名专家为青年科技人员授课,要求青年科技人员独立撰写开题报告、担任科技主持人、实施工程项目管理,为青年科技人员锻炼成长提供了广阔舞台。在现有的三大重点学科基础上设立了10个重点专业,确定专业学术带头人,培养在职研究生12人,在读博士1人。根据工作需要,先后建立以研究员为核心,以党员科技人员为骨干的设施农业科研团队、棉花生产机械化科研团队和林果加工工艺及装备技术研发团队。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王晓冬根据新疆新机具、新产品销售增长快的特点,提出科技兴所,产业富所的工作方针。科学谋划,组织成立专业销售部门,改变科技开发各自为政的状态,集中市场开发、售后服务的优势力量,统筹安排各类机具、装备的推广销售,完善科技开发管理制度,充分利用科技开发销售网络,广泛采集信息,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开发市场需求的装备产品,不断更新试验设备,大力引进培养具有现代化企业管理能力的技术人才,努力提高科技产业化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了科研扶助开发,开发反哺科研,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2010以来,该所科研开发产值年均超过4000万元。
践行承诺,在服务三农上创先争优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科技工作者,只有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农民家中,才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称号。”这是王晓冬经常说的一句话,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服务“三农”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带领党员干部积极开展党员公开承诺、设岗定责、科研推广团队建设等活动,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履行誓言、兑现承诺,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在他的带领下先后研发了新疆标准型日光温室3类6种,抗风雪标准化钢架拱棚2种,形成了设施配套装备4大类型8种系列产品,创立了新疆不同生态区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系统制定新疆设施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产前、产中、产后技术规程105项。通过在喀什、阿克苏等6个项目示范区的建设和示范,建立设施农产品品牌22个,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出口基地备案许可31个。全疆建成设施农业技术示范区6万余亩,项目研发形成的新疆设施农业标准化技术覆盖全疆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成果辐射指导全疆设施农业20万亩以上,实现了我区北纬36°—48°范围内的设施农业规模化生产,为自治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近年来,通过不懈努力,他先后获得省部级奖励5项、发表论文45篇,出版专著1部,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2011年被评为“自治区优秀职工”。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