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用奋斗书写无悔青春

2022-01-25 22:32:43 共产党员网

于洋(中) 男,汉族,37岁,中共党员,吉林省吉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综合计划统计处处长,驻蛟河市拉法街道海青村第一书记。

我叫于洋,是吉林省吉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综合计划统计处处长,驻蛟河市拉法街道海青村第一书记。2016年初,出于对农村的热爱,我主动申请驻村扶贫,用5年的青春坚守,让原本一穷二白、软弱涣散的贫困村有了喜人变化……

我刚驻村那会儿,村里连个像样的村部都没有,更不用说凝聚力和战斗力了。开个党员大会,28名党员只来了十几人,还都嫌村部又破又冷又窄,吵着要散会。为尽快找准海青村贫困“症结”,我逐屯逐社组织座谈、逐人逐户进行走访,多方征求建议,最终确定了“抓党建强基础、抓扶贫惠民生、抓产业谋发展、抓环境促振兴”的脱贫攻坚“作战图”。

阵地不强何以聚民心?我暗下决心,先得建个好支部。“第一板斧”就从建新村部开始,也作为走近党员群众的“突破口”。村部选址,我找了好几处,分析优劣后让村民定夺;如何建设,我就发挥包保单位优势,主动协调项目资金,高标准设计施工,还发动村里的党员群众有偿帮工。经过3个月的努力,不但建了224平方米标准化村部,还建了15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支部有了议事的阵地,党员群众也有了活动的场所,大家对我也慢慢放下了戒备心、说起了心里话。

借着大家对新村部的新鲜劲儿,我狠抓支部建设,选拔2名40周岁以下党员进“两委”班子,新发展党员4名,打造坚强战斗堡垒;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把村里工作与“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内基本制度相结合,学习党的大政方针,动员党员群众义务出工黑木耳种植等扶贫项目;还成立广场舞队、秧歌队,在各屯文化广场开展文体活动,邀请文艺团体义演和医疗团队义诊,既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又解决了老百姓路远看病难的问题。

海青村耕地面积少、没有企业带动、资源优势不明显,想要真正摆脱贫困,光靠“输血”是不行的,一定要主动“造血”。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是关键。于是,经集体研究,决定采取村里协调资金、养殖大户管理的模式,发展山黑猪养殖,养猪场年保底收入5万元,贫困户每年每户分红1000元;建成5万段木耳基地,当年实现增收13万元;以海青、双庙为试点,打造采摘垂钓、民宿观光等旅游项目。5年来,村里相继上马3个扶贫产业项目、5个集体经济项目,贫困户每年每户分红近4000元,人均收入提高至14814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一举突破40万元。

“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除了对贫困户实行产业项目分红外,我还按照“因户施策定向帮扶、整合力量多角度切入”的思路,实施一户一策,通过五星创建、公益岗位等,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务工,鼓励和扶持家庭养殖、种植,激励大家多干多得;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行政策兜底、临时救助、生活补助等,完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村里基础设施薄弱,“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是最直观的写照,群众意见很大。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边多方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一边实行党员包保,一帮十、十带百,带头开展环境整治,实施美丽村屯建设,打造“最美乡村”。5年来,共争取扶持资金1500余万元,新建、维修硬化路5公里,更换铁艺栅栏、仿古木板杖子9100余延长米,安装室内外厕所264个,4个屯实施了安全饮水工程,6个屯实现网络全覆盖,挂上了行道旗,修筑了文化墙,曾经灰头土脸的海青村,已然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我们村里风光光,盖村部,修操场,贫困户一年给钱好几张;自来水,清亮亮,安坐便,修茅房,路边安上垃圾箱,路灯照得明晃晃;我们还有养猪场,马上咱就奔小康……”每当听到村民编的顺口溜,我感觉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未来,我将坚定一名共产党员的信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用奋斗书写无悔青春!

责任编辑:杨林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于洋:用奋斗书写无悔青春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