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样板南洋 | 党建引领艺术梦 双向赋能乡村兴

党建样板南洋
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党支部(以下简称“视传党支部”)依托嘉兴“红船精神”发源地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支部书记双带头人作用,聚焦乡村丰富文化资源亟待激活转化、产业发展面临品牌化建设薄弱、文创产品开发不足等核心痛点,利用视传党支部艺术类专业技术优势,带领师生团队将专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助力乡村实现从资源优势向发展胜势的转变,实现乡村发展与学生成长的双向赋能。

视传党支部以“党建引领、校地联动、育人赋能”为主线,聚焦“组织共建、需求共研、资源共享、成果共评”四大维度,通过创意设计和实践服务,助力乡村打造特色产业、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质,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将乡村实践作为学生培养的重要课堂,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形成“党建强引领、专业强支撑、实践强能力”的校地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为乡村振兴输送“懂专业、能创新、有担当”的复合型人才,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艺术类专业服务乡村振兴“三维赋能”范式。


党建引领,
织密校地协同育人一张网
视传党支部的支部书记充分发挥双带头人的作用,紧扣“党建引领、校地联动、育人赋能”主线,搭建覆盖“组织、机制、平台、资源”的立体化育人网络。
一是成立乡村振兴小组。组建由支部书记任组长的“乡村振兴党员师生先锋队”,下设文创设计、文化创意、品牌传播3个党员攻坚小组,对接嘉兴、安吉、杭州、丽水等地政府部门,签订《校地艺术赋能乡村合作协议》。建立“政府出题—支部接单—师生破题—市场阅卷”的闭环机制,累计召开校地联席会议20余次,形成23项服务清单。
二是打造实践平台矩阵。在胜丰村设立“农民画创意转化实践基地”,在安吉古城遗址博物馆设立“文物创新设计工作室”,在溪头村打造“‘一村人’共富工坊”,形成“一村一特色”的实践支点,吸纳17位行业专家担任导师,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网络。


专业赋能,
布局乡村特色服务一盘棋
视传党支部依托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优势,构建“需求精准对接—专业靶向服务—成果转化落地”的全链条赋能体系。
一是挖掘“双向需求”。由支部教师组织学生团队开展“千村调研”行动,累计走访嘉兴、安吉、丽水等地12个乡村,精准梳理出胜丰村农民画品牌化、安吉古城遗址文创开发等6个重点服务项目,实现“乡村需要什么、专业能做什么”的双向匹配。
二是实施“一村一品”。视觉传达专业团队深度挖掘“中国农民画之乡”文化内核,从300余幅农民画作中提取“菱角”“采菱女”“水乡肌理”等元素,构建包含128个视觉符号的文化素材库,设计Q版IP形象“菱娃”“糖糕奶奶”及其衍生表情包、盲盒、农产品包装等30余款文创产品,形成“一乡一策、一村一品”的特色服务格局。
双向育人,
激活乡村实践教学一堂课
视传党支部将乡村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推行“真题真做”的实践模式,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提升能力。
一是深化课程改革。将荷花堤菜场、胜丰村IP设计、安吉古城文创开发等14个真实乡村项目转化为《包装设计》《品牌设计》等6门核心课程的教学案例,开发“文化元素提取”“农产品包装设计”等12个模块化教学项目。
二是培育双师队伍。选派6名专业教师驻点乡村基地,累计开展“田间课堂”30余场,形成《版式设计》《包装设计》等校本教材3本。聘请3位农民画家担任实践导师,开设“听说讲堂”22期,指导学生完成数字化转化项目6项。



乡村发展从“资源优势”到“发展胜势”
依托“党建+专业”双轮驱动,将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实现“三产融合”新突破。胜丰村通过“菱娃”“糖糕奶奶”IP赋能,开发农民画、非遗糖糕制作主题文创产品30余款,打造乐玩式交互体验,助力胜丰村游客量增加20000人次,入选浙江省首批“艺术乡建”特色村。安吉古城遗址文创团队开发青铜器纹样茶具、考古盲盒等12款产品,形成“文物文创—手作体验—研学旅游”产业链,带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加70万元。校地协同搭建“产学研用”平台3个,吸引资本投入3.5万元,构建起资源共享的区域发展共同体。
学生成长从“课堂作业”到“社会作品”
通过“真题真做”实践教学,学生实现“三个转变”。近三年转化14个乡村项目为教学案例,48件课程作业被企业采纳投产,“古城遗韵”文创产品设计获得全国乡村振兴大赛金奖,“数商兴农、智荟菱珑”乐玩式交互体验助力胜丰村全链式IP文旅品牌获浙江省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金奖。组建30支实践团队,800余人次驻点乡村,培训本土人才420余人次,8人成为村集体技术骨干。92%的学生认可艺术服务乡村价值,7名毕业生扎根乡村创业,带动200余名村民就业,担起“把艺术写在田野上”的青春使命。
乡村振兴从“实践探索”到“经验范式”
通过把“支部建在项目上”,提炼出可复制的“三维赋能”模式。首创“党总支统筹—党支部对接—党小组落地”三级组织架构,通过“政府出题—支部接单—师生破题—市场阅卷”闭环机制,实现党建引领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与嘉善县熠丰家庭农场合作完成的“农旅融合模式下的草莓绿色栽培技术研究”,作为2024年嘉兴市重点科技项目,获得政府财政补贴10万元。开发设计的“耘棚”智能灌溉系统受到农场主的广泛好评。

坚持党建引领是根本保障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以党员师生先锋队为引领,凝聚师生力量,确保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方向正确、任务落实。通过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激发师生的内生动力,形成全员参与、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对接乡村需求是关键所在
深入乡村调研,精准把握乡村在产业、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实际需求,结合专业特色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只有将专业优势与乡村需求相结合,才能实现校地合作的互利共赢,让服务工作真正落地见效。
深化产教融合是有效途径
建立校地、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将课堂教学与乡村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学习和成长。通过产教融合,不仅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也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实践平台,实现了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有机衔接。
建立长效机制是重要支撑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确保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持续、深入开展。注重总结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吸引更多的高校和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共同谱写乡村振兴的美好篇章。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