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行”成果展示|聊城大学:党建领航“融合赋能”,科研创新、服务社会双跃升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党支部现有正式党员13名,其中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1人、聊城市“羡林学者”5人。自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以来,党支部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紧密围绕运河学研究特色,在党建联建、教育服务、科技赋能、实践育人等方面协同发力,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成效突出的“双带头人”党支部建设之路,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强化党建联建,构筑融合发展“共同体”
校地联动,服务国家战略。党支部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改革委、山东省委宣传部、聊城市发改委、聊城市文旅局等部门,围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联合开展主题党日、专题研讨、规划论证等工作与活动。党员骨干深度参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规划》《聊城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方案》的编制与评审工作,有效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国家决策的智库优势。相关研究成果获省委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实现了党建工作与服务社会需求的同频共振。

运河学研究院编纂的《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志》
跨界合作,汇聚多方资源。党支部与民政部地名研究所、江苏凤凰出版集团、山东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等机构开展党建与业务双线合作,共同推进“运河地名文化数据库”建设及《中国运河志》《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志》等编纂项目,不仅形成了一批标志性学术成果,也实现了经验交流、资源共享和人才共育,党建工作的外延和内涵持续拓展。
基地共建,拓展育人阵地。与地方政府共建“岳镇海渎文化研究中心”“南旺研究所”“聊城市运河文化研究中心”“临清运河文化研究基地”等实践平台,将其打造为党建引领下的科研高地、实践课堂和文化窗口。党支部成员带领研究生常驻基地,开展田野调查、文献整理与社会服务,推动党建扎根于实践沃土中,让党旗在科研服务一线高高飘扬。
深化教育服务,担当文化传承“播种机”
打造文化育人品牌。依托自主建设管理的“运河文物文献展览馆”,党支部精心组织策划,将其打造为聊城大学品牌文化驿站和思政教育、文化育人重要基地。通过特色展览、专题讲座、志愿服务等形式,面向校内外生动讲述运河故事,年均接待参观者数千人次,有效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

运河学研究院编辑出版的《中国大运河蓝皮书》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教学。党支部鼓励党员教师将运河研究前沿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在中国史和文献学硕士点开设运河学方向课程,编辑出版《中国大运河蓝皮书》《运河学研究》《中国大运河年鉴》等连续出版物,不仅成为学界重要参考资料,也成为研究生参与科研实践、提升学术能力的重要平台。实现了科研反哺教学,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党支部成员郑民德教授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
服务社会公众科普。党支部成员积极参与社会科普活动,通过接受媒体采访、举办公益讲座、参与文化沙龙等方式,深入解读运河文化,普及运河知识,弘扬运河精神,提升了社会公众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
聚焦科技赋能,打造运河研究“新引擎”
建设“数字运河研究中心”。整合研究力量,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数字人文等先进技术,系统开展运河文献数字化、运河遗产数字化复原、运河地名文化数据库建设等工作,为运河文化的研究、保护与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和技术平台。
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党员技术骨干积极参与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改造提升、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等项目,引入数字化展示、虚拟仿真等现代科技手段,增强文化遗产展示的互动性与体验感,推动了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运河学研究院编辑出版的《中国大运河历史文献集成》
促进跨学科科研攻关。党支部充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打破学科壁垒,凝聚历史学、地理学、文学、社会学、图书馆与情报学等多学科背景党员教师力量,围绕运河领域的重大课题开展协同攻关,承担了数十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产出了《中国大运河历史文献集成》等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著作,凸显了科技赋能下跨学科研究的聚合效应。
突出实践育人,搭建成长成才“练兵场”
田野调查锤炼真本领。党支部常态化组织党员教师带领研究生深入运河沿线城乡,开展系统、持续的田野调查、口述史采集与文献碑刻拓片工作。这不仅为学术研究积累了宝贵的一手资料,更使师生在深入社会、了解历史中坚定了学术理想,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研究院研究生参与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项目实战提升综合素养。鼓励和支持研究生深度参与各类纵向、横向科研项目,以及规划编制、文献整理、展览设计等实际工作。在“干中学、学中干”,学生的科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得到全面锻炼。许多毕业生已成为运河研究及相关领域的骨干力量。

运河学研究院获批省级科研平台—运河文化与中华文明研究中心
服务地方彰显担当作为。党支部积极响应地方需求,承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等委托课题,为民族融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师生在参与这些服务项目的过程中,深化了对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增强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使命担当。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党支部“强国行”专项行动的实践证明,“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建设必须坚持政治引领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党建全面引领科研、教学、服务社会全过程;坚持学术研究优势与国家需求同向同行,依托学科特色,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坚持组织建设与人才培育协同推进,发挥党支部凝聚人才、培育人才功能,打造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坚持开放合作与资源共享互利共赢,通过党建联建汇聚资源,拓展发展空间。
下一步,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党支部将继续以“强国行”专项行动为牵引,持续巩固深化党建成果,进一步增强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效应,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国家战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