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育人初心 牢记教师使命 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再上新台阶(一)

2021-01-18 18:27:13

十八大以来,学校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把握高等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打造具有鲁大特色的一流本科教育和一流人才培养体系,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更新教育理念,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2012年、2016年分别召开第五次、第六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2018年承办山东省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创办一流本科教育,围绕什么是一流本科、如何建设一流本科开展持续深入探索,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相继推出系列改革,从树立一流育人理念、构建一流育人机制、建立一流学科专业体系、完善一流课程教学体系、夯实一流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推动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体系。学校首批入选山东省应用型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应用型人才培养迈上一个新台阶。

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全校教职员工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坚持育人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管理以服务为本,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生命线。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会议精神的过程中,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深入人心,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全校上下形成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局面,关心教学、研究教学、服务教学已蔚然成风。

坚持立德树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课程体系日益完善。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以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抓手,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重新构建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育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让公共基础课程“亮”起来,打造思想政治“金课”,开足开好体育、艺术、人文素养课程,突出学生“德、体、美”方面素养。围绕山东省“十强”产业和烟台市支柱产业,强化与地方、企业课程共建及教育实践合作,建立“真干”“实干”的实践教学体系,组织学生参与应用研究和生产劳动,在劳动中培养“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个课堂”相互融合。依托“互联网+”教学管理平台,打通教学计划内理论与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和海外学习实践活动(网络学习活动)“四个课堂”,打造全方位的实践创新育人平台,建立实践创新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了“四个课堂”联为一体、互为补充,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学科竞赛、创业实践、公益活动、网络课程等形式,形成更为广阔的育人平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文化素养、实干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优势特色更加凸显。突出特色,建设优质的综合素质培养课程模块,充分发挥学校办学历史传统和学科综合优势,利用重点学科(实验室)、特色专业资源,设置人文类、社会科学类、科学与工程技术类、文体艺术类四大类课程,提升学生人文和科学素养、审美情趣和体育素质。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探索建立“俱乐部制+专项锻炼”的体育课程模式,形成“课堂教学+课外锻炼+体质检测”的考核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成立大学美育教学部,构建美育教育机制,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17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进校评估,得到评估专家的充分肯定。2019年,先后接受美育评估和体育评估,受到评估专家的一致好评。

优化专业结构,加快推进专业内涵建设

专业结构与布局更加优化。学校主动适应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需要,建立了学科支撑、高层次人才引领、产业行业需求、协同育人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坚持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原则,持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新增服务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新专业,改造升级传统专业,先后新增17个应用型或“四新”本科专业,专业总数达到87个,停招23个学科支撑弱、师资队伍数量严重不足、教师长期难以引进、产业需求弱、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招生专业为64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包含43个专业类,形成了师范类、工科类、农学类、社科类等四大类专业布局,集中优势资源,推进专业内涵建设。

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明显提高。把一流专业建设作为战略抓手,纳入改革发展全局统筹考虑,集中优势资源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出台《鲁东大学学科专业建设引导规划》,积极探索与地方经济的契合点,精心打造优势和特色专业,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6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专业发展支持计划立项建设专业1个、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3个,新增山东省应用型名校重点建设专业15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8个、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对接产业专业群2个。围绕卓越标准,深入推进专业认证工作。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化学、生物科学两个专业获得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受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获得工程教育认证受理。新增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新增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1个。

对标一流标准,扎实推进高水平课程建设

课程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大力推进以课程建设为基础的教学信息化建设,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2015年,与上海卓越睿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学校建立慕课拍摄基地;2016年,与智慧树网合作共建“鲁东大学课栈”,率先启动在线课程建设工作。推广利用雨课堂、慕课堂、学习通等网络教学平台,积极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依托课程中心平台建设线上课程资源800余门,依托智慧树网立项建设在线课程69门,在全国中西部课程联盟上线运行43门,在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联盟上线运行36门。

一流课程建设取得新成效。围绕一流本科课程要求,打造具有创新性、综合性、挑战性的“金课”。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加强顶层设计,转变观念和形式,本着培育认证结合、校院两级协同、扶优扶需并举的基本原则,积极探索课程建设新思路。充分利用基层教学组织,发挥高层人才优势,完善课程建设管理机制,组建高水平教学团队,打造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五类“金课”。逐步取消考查课程,淘汰“水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新增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新增省级精品课程30门,新立项建设校级精品课程400余门;新增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3门,8门课程被推荐参与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评选。

课程思政建设稳步推进。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结合专业特点将立德树人纳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制定《鲁东大学教学大纲管理办法》,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大纲的要素中,体现在要素的撰写中,呈现在课程教学环节中,确保课程思政落实到课程全体系,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所有课程全覆盖,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发挥协同效应。推进课程思政研究改革,以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引领高水平课程建设,修订《鲁东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立项与成果培育管理办法》,专门设立课程思政研究项目,先后立项107项、总经费100余万元,培育课程思政类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和一流本科课程20余项。研究制定《鲁东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健全工作机制,压实工作责任,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学院落实推进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重新构建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育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