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那位渡江小英雄,你叫什么名字啊?”
“我姓马,没有大名,因为是家里的老三,别人都叫我小三姐。”
86岁的马毛姐,依然清晰地记得70年前在北京怀仁堂和毛主席的那段简短对话:“没想到,第二天,毛主席又专门派车接我到中南海的家中做客,为我取了马毛姐这个名字。”
“毛主席说,你是我们的小英雄,没有名字怎么行呢?我考虑了一下,想给你起个名字,你姓马,你的第一个名字就随我的姓,叫马毛姐吧?”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马毛姐深情回忆。
马毛姐,渡江战役“一等功臣”“支前模范”。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天险,打响了著名的渡江战役。4月20日夜,年仅14岁的马毛姐划着自家的小船,冒着枪林弹雨,将第一批渡江突击队的战士运送到长江南岸,当晚,她往返6趟,运送近百位解放军战士。
其间,马毛姐右臂负伤,却依然坚守在船上,还从江水里救起几名落水的解放军战士。运送完战士,她又驾船为前线运送作战物资,直到渡江战役胜利结束。马毛姐成为渡江战役中年龄最小的“支前模范”,她驾驶的船也被称为“渡江第一船”。
忆及峥嵘岁月,马毛姐用朴实的话语表达内心感受:“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都是党和人民给的,要坚定信念,永远跟党走。”
马毛姐,1935年出生在长江岸边、安徽省无为县马家坝村一个贫苦的渔民家庭。一间低矮的茅草屋、几亩薄田、一只用于捕鱼的小木船,是这个家的全部家当。
1949年2月,南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举歼灭了驻长江下游地区北岸的国民党军队,解放了无为地区。
马毛姐一家和其他穷苦人家一样,沉浸在获得解放的欢乐里。“附近大大小小的村落里驻扎着数不清的解放军,他们准备‘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我们无为的老百姓挑米担柴、修路挖沟、征用船只,忙着为支前做准备。”年少的马毛姐决心也要为解放军做点事。
渡江,最重要的就是船只。一天,她看到一张征集民船的布告,高兴地和大哥瞒着爸妈报了名。
1949年4月20日,国民政府拒绝在和平谈判协议上签字,和平谈判破裂,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解放军百万大军马上行动起来,准备渡江作战。
当天上午,解放军召集各村水手开会,马毛姐兴奋极了,却没想到因为年龄太小没被批准。马毛姐没有气馁,她坚持:“我不怕死,我从小在这里长大,这里的江水我特别熟悉,我会掌舵,我会划船!”
在马毛姐的坚持下,当晚,她和哥哥划着船,与其他三只船组成渡江突击队,载着30多名解放军战士向长江南岸进发。哥哥眼睛不好,在船桅杆扯帆,马毛姐则一手掌舵,一手划桨。
几艘被国民党军队讥笑为“经不起一发炮弹”的木帆船,快速向长江南岸破浪前进,子弹像雨点似的打过来,打烂了帆篷,打穿了船板,打伤了战士,也打中了马毛姐的右臂,鲜血直往外涌。她忍住痛,简单包扎一下,继续稳住船舵。
那个晚上,她和哥哥驾驶着自家那只单薄的渔船,往返长江两岸6趟,把三批解放军战士送到了南岸。
渡江作战任务完成后,机智勇敢、年龄最小的渡江英雄马毛姐,被巢湖军分区支前司令部授予“一等功臣”和“支前模范”的光荣称号。马毛姐的英雄事迹也被传颂开来。
1951年国庆节前夕,马毛姐收到了毛主席亲笔签名的邀请函,“邀请我进京参加国庆庆典。”16岁的马毛姐兴奋极了,“去北京的路上,我都在想象见到毛主席的情景。”
“没想到,毛主席知道我没有名字后,想了一夜为我取名。”马毛姐回忆,“毛主席看我身上的衣服太旧太单薄了,让警卫员找人为我做了一套藏青呢子衣服和一套花布单衣。无微不至的关心,让我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
毛主席还问马毛姐想不想留在北京读书,“我说家乡的领导已经为我安排好读书的事情,我也想在家乡读书,将来为家乡建设再出力”。临别的时候,毛主席送给马毛姐一本精致的笔记本,本子的扉页上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大字。
这些珍贵的礼物,马毛姐一直舍不得用,把它们锁在一个木箱子里珍藏了起来。遗憾的是,1954年无为遭受了罕见的水灾,马毛姐老家的房子被水冲坏,那只木箱也失去了踪影。
回到家乡后,马毛姐一直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她当过合肥伞厂车间主任,也当过服装公司的经理。
离休以后,马毛姐没有让自己闲下来,她先后300多次走进校园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为后辈讲述战火纷飞年代里的红色故事,用亲身经历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如今,居住在安徽合肥的马毛姐,每天都会在女儿的陪伴下,在社区里遛遛弯,跟居民们聊聊天。
“我母亲是幸运的,当年参加渡江战役的人,太多人都牺牲了,而我母亲幸存了下来,受到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关爱,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说起老母亲幸福的晚年生活,马毛姐的女儿充满了对那些牺牲乡亲们的怀念,以及对未来日子的憧憬与期盼。
如今,位于合肥巢湖边的渡江战役纪念馆里,马毛姐奋勇撑船的雕塑和她不畏生死、一马当先的渡江故事,依然感动和激励着人们。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