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学院“种一首葡萄诗”入选“乡村振兴你我同行”优秀案例
2025年4月17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乡村振兴你我同行”典型案例短视频征集宣传活动评选结果,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农林学院凭借“种一首葡萄诗”项目脱颖而出,成功入选优秀案例,为学院在乡村振兴领域的教育服务成果再添辉煌一笔。
扎根乡土,科研成果落地生根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农林学院始终将服务“三农”作为使命担当。曾玉华教授作为学院教师党支部中的宣传委员,同时也是学院科研与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积极投身其中。他深知,要让农业科技成果真正惠及农民,就必须扎根乡村,将实验室里的研究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生产力。
于是,曾玉华教授带领团队在中阳村流转了30亩土地,投入240多万元,精心打造了绿一佳特色果树创业教学基地。这里不仅是农业科技的试验田,更是培养新型农民的实践课堂。团队引进了80多个葡萄品种以及多种其他果树品种,开启了特色果树的培育与研究之旅。
图1 曾玉华教授在绿一佳特色果树创业教学基地教学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辛勤耕耘与反复试验,曾玉华教授团队成功培育出极早熟、抗病极强的葡萄品种——蜜汁。这一成果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让原本无人问津的“酸果果”摇身一变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蜜汁葡萄的推广种植,为当地农民开辟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途径,让他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授人以渔,教育服务点亮希望
农林学院深知,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为了让更多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学院以绿一佳特色果树创业教学基地为依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曾玉华教授亲自授课,将自己多年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农民。从葡萄的种植技术到病虫害防治,从果园的管理到果品的销售,每一个环节都讲解得细致入微。
图2 曾玉华团队每年免费赠送村民果树苗木并指导种植
为了让农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技术,学院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农民们不仅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还能到基地进行实地操作。在曾玉华教授的指导下,他们亲手种植、管理果树,亲身体验农业科技的魅力。这种生动、直观的教学方式,让农民们学得快、记得牢,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除了对农民进行培训,农林学院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院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实习实训,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农业知识,了解农村发展现状。许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被乡村的广阔天地所吸引,毕业后选择留在农村创业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血液。
辐射带动,产业兴旺助力振兴
“种一首葡萄诗”项目的成功,不仅让中阳村的农民受益,还产生了强大的辐射带动效应。曾玉华教授团队免费赠送村民果树苗木,并定点指导娄底市周边农林产业基地8000亩以上。在他们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了特色农业的发展道路,发展了苗木种植、特色水果和特色蔬菜等产业。
同时,团队还培养了吕世益、曾华、刘勇等一大批农林创业致富带头人。这些带头人在曾教授的指导下,不仅自己成功创办了农业企业,还带动了周边农民共同致富。他们以企业为平台,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服务,形成了“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图3 娄职毕业生刘勇创业“娄底五良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如今,在农林学院的助力下,中阳村及周边地区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田野里,葡萄架下硕果累累;村庄中,新建的楼房错落有致;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自信。
“种一首葡萄诗”,是农林学院用科技与教育谱写的乡村振兴赞歌。未来,农林学院将继续秉持服务“三农”的宗旨,深耕田野、播种希望,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让更多的乡村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