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来源:
“雪龙”号这个名字是由中国国家科学技术部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事业的奠基者和组织者武衡起的名字,“龙”代表中国,“雪”意味着南极的冰雪世界。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简称“雪龙”号(英文名:Xue Long),中国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雪龙”号是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雪龙船耐寒,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1994年10月首次执行南极科考和物资补给运输,“雪龙”号已先后31次赴南极,至2014年7月已6次赴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足迹遍布五大洋,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纪录。
“雪龙”号守则:
环保守则:垃圾实行分类管理,不准将垃圾倾倒入海;
安全守则:居住舱外不准穿拖鞋,因为在船上穿拖鞋不方便,也容易受伤;
消防守则:船上居住舱外禁止吸烟。由于科考携带了直升机,并携带了航空汽油,因此严禁吸烟;
节水守则:要节约用水,原因不言而喻。
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H2560)是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于2019年7月11日交付使用,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 雪龙2号的船体结构强度满足PC3级要求,能够在1.5米厚冰环境中连续破冰航行,将填补中国在极地科考重大装备领域的空白。
“雪龙”2号船只特点:
一是符合国际最新规范。吴刚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2013年,他在伦敦参加会议时,预感到新的国际极地规则将要出台。在率队设计“雪龙2”时,他们将这些规则作为设计准则,使其成为全球第一艘符合国际最新规则的极地科考船。
二是安全性高,通过结构设计,具有很强的防寒能力,也很环保。
三是破冰能力强,达到PC3级,能在1.5米厚度冰、0.2米厚度雪的海况下,以2—3节航速连续破冰行驶。而且,它采用双向破冰设计,在遇到很难“拱”的冰脊时,船体可以转动180度,让船尾变成船头;尾部的螺旋桨能在海面下削冰,把10多米高的冰脊“掏空”,从而突出重围。
四是智能化,拥有智能机舱,便于飞机在甲板上起降;能通过传感器等设备进行船体全寿命监测,如与冰面刮擦后,能自动预警。
挺进中山站:“雪龙2”号开辟冰上航道。
向中山站和内陆出发基地运送物资,是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一环。一年的中山站物资供应、内陆科考设备与建站物资等,都依靠“雪龙”号一年一度的送达。
“限于‘雪龙’号的破冰能力,每年冰上卸货点离中山站都相对较远。今年有‘雪龙2’号协助,将卸货点破冰至距中山站10公里处,为重型装备登陆和冰上运输创造了有利条件。”负责卸货作业的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魏福海说。
第36次南极考察是我国首次实行“双龙探极”。“雪龙”号载货能力强,运送至南极的物资主要由其承运;首航南极的“雪龙2”号破冰能力强,开辟冰上航道、尽可能接近中山站的任务就交给了它。
11月23日,“雪龙2”号完成航道破冰,为“雪龙”号开辟了一段约14海里(约合26公里)的冰上航道。“雪龙”号沿着这条冰上航道抵达理想的卸货点,连夜展开全方位的卸货作业。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