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黎明职业大学开展“追寻领袖足迹 赓续中华文脉” 红色文化专题实践活动

2024-03-07 21:41:19 郭雅静

“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一句慷慨激昂的呐喊划破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泉州纪念园的宁静,观览者仿佛回到百年前战火纷飞的年代,零距离感受到中华人民凝心聚力救国复兴的决心。

“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嘱咐,黎明职业大学“追寻领袖足迹 赓续中华文脉”红色文化专题青苗理论宣讲团实践队重走泉州红色路,深钻泉州革命史,通过讲座、走访、展演等形式,开展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队参观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泉州纪念园.jpg

实践队合影

读革命史,话英雄魂

1926年,泉州地区第一个党的基层组织——中共惠安支部在县城惠安公学成立,1927年中共泉州特支在泉州府文庙明伦堂成立,泉州革命由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此后在中共泉属组织领导下,无数革命志士以顽强意志奔赴党旗之下,以英勇之姿劈开胜利曙光。

翻开史卷,实践队指导教师张映彬以“泉州革命斗争的历史及启示”为主题展开宣讲。张老师以泉州党组织建立与发展为线索,回顾泉州革命斗争的足迹,从泉州各革命阶级助力革命的角度,生动讲述了发生在泉州革命史上响彻天际的革命事件,介绍了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泉州人民英勇斗争的事迹。大家纷纷从人物事迹、革命史实、泉州发展不同角度,谈所知所想,感悟民族团结、祖国富强的使命。

张映彬老师为实践队开展《泉州革命斗争的历史及启示》主题讲座.jpg

张映彬老师为实践队开展《泉州革命斗争的历史及启示》主题讲座

走红色路,筑民族魂

百年一瞬,当年的浴血奋战成就了今日的和平与繁荣。在泉州的街头巷尾,仍有几处旧址、几块纪念碑,无声又响亮的讲述着烽火、志向与不屈,至今仍是我们见证史迹、感怀先烈、铭记初心之所在。

走出校园,实践队队员穿过大街小巷,在泉州红色记忆中进行一场“行走的思政课”。在中山路泉州书店旧址,大家瞻仰泉州地区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和进步思想的重要阵地;在东街菜巷14号陈造成故居,听讲解员讲述“反饥饿抢米暴动斗争”中最具代表性的“泉州抢米”事件;在府文庙共同探寻泉州党组织建立及发展历程;在承天寺说起1938年中共闽中工委组织红军游击队冲破围堵编入新四军奔赴皖南前线抗日的决心;在天后宫重温泉州文化青年抗敌后援会的成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泉州纪念园追忆从太行、太岳两个区党委选调4000多名优秀干部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远离故土辗转千里赴闽解放建设的南征豪情。实践队师生在行走中感铁骨铮铮,看红旗漫卷,燃复兴使命。

张映彬老师为学生讲述中共闽中工委组织红军游击编入新四军奔赴皖南前线抗日事迹.jpg

张映彬老师为学生讲述中共闽中工委组织红军游击编入新四军奔赴皖南前线抗日事迹

演战地剧,立强国志

革命记忆不仅镌刻在大地上,也借助舞台、影视的形式,带人冲破时空沉浸其中。青年学子从“观影者”变成“剧中人”,在演绎中赓续红色血脉。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泉州纪念园,实践队成员张凯龙、魏显瑞等同学为在场师生、园内其他游客上演了舞台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永不消逝的电波》以烈士李白和妻子裘慧英的英勇事迹为原型,讲述了烈士在敌占区传递情报,为革命事业献身的故事。同学们挺直腰板,拿起装备,生动再现了李侠同志在紧张局势中与党组织街头,在敌人疯狂搜索下忍痛与挚爱诀别,成功向延安传递了重要情报的场景。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和紧张巧妙的悬念设计俘获了观众的心,现场的师生和游客们跟随剧情,感受革命先辈们无畏牺牲只为救国强国的远大志向。

实践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泉州纪念园演绎《永不消逝的电波》2.jpg

实践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泉州纪念园演绎《永不消逝的电波》

记忆永存、精神犹在在讲座讨论中习得党史,在走访参观中领悟党魂在展演宣讲中发扬党志,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实践队师生从党领导革命发展的历程中汲取前进力量,不断坚定将青春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梦的决心

责任编辑:郭雅静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黎明职业大学“追寻领袖足迹 赓续中华文脉”红色文化专题青苗理论宣讲团实践队开展寒假社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