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学生党员讲述百名英模人物故事(四十八)任新民

2021-12-15 19:01:46 朱晓东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主题思政课——任新民

空投平洞竖井,朔风野地黄沙,戈壁寒暑成大气,于无声处起惊雷。一片赤诚一生奉献,一切都和祖国紧紧相连。黄沙百战穿金甲,甲光向日金鳞开。

他的名字或许你字并不熟悉,但是他的故事你应该了解,任新民的一生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紧紧相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刚刚从残垣断壁中涅槃,四周强敌环伺,国内百废待兴。但是少有人注意到,二十三颗星辰悄悄地升起在戈壁的天空,用微弱但坚定的光芒照亮了新中国的道路。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出生于安徽宁国,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在1940年毕业于重庆军政部兵工学校大学部。1945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留学,先后获机械工程硕士学位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领导并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项、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中国载人航天工作突出贡献者功勋奖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2017年2月12日,任新民逝世,享年102岁。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作为美国布法罗大学讲师的他毅然选择回国,1956年,钱学森邀请任新民一起创建中国的航天事业。任新民欣然应允,从此,任新民开启了他的“航天人生”。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这是中国航天梦的起点。1966年到1967年“东风三号”接连多次飞行试验失败。任新民使我国仅仅用了10年就拥有了完全独立自主的中程导弹,任新民是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获得者,从事导弹与航天型号研制工作,在液体发动机和型号总体技术上贡献卓著。曾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曾担任试验卫星通信、实用卫星通信、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外国卫星等六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研制和发射工作。在他坚韧不屈的开拓精神以及对科学技术的执著追求下,推动了中国导弹技术和航天技术的艰难起步和创新发展。

他崇高的道德风尚、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大师风范,奠定了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思想基础。他尊重科学规律、超前战略谋划和宽阔视野,指明了中国航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奋斗方向和战略目标。他面对挫折不气馁,面对苦难不退缩,以坚韧不屈的开拓精神、实事求是的钻研精神,奠定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激励着一代代航天人秉承传统、不懈攀登,不断开创航天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朱晓东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主题思政课——任新民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