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触摸工业脉搏 弘扬钢铁文化---人文艺术学院绘画专业参观本钢文史馆与工业遗址园

来源:校园网 发布时间:2025-05-30 13:38:25

人文艺术学院绘画专业以党建引领带动以德树人、专业建设、实践育人和社会服务,践行东北抗联精神+钢铁文化双育人模式。为了进一步深刻感受钢铁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钢铁精神的时代价值,创作出钢铁工业主题的精品画作。5月14日绘画专业师生39人参观本钢文史馆与工业遗址园。

B28233BEC10E0F8C41889A2C386_2AF2F2CB_DB166

踏入本钢文史馆的瞬间,厚重的历史气息裹挟着钢铁的炽热扑面而来。这座承载着本钢百年发展脉络的场馆,用一件件展品、一幅幅老照片、4D影像,诉说着中国钢铁工业从艰难起步到蓬勃发展的壮丽史诗。

上世纪初,工人们在简陋的环境中,凭借着铁锹、铁锤等原始工具开采矿石,用最质朴的劳动精神开启钢铁事业。墙上的老照片里,低矮的厂房、轰鸣的老式机器,还有工人们沾满煤灰却坚毅的面庞,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创业的艰辛。1905 年本钢前身本溪湖煤铁公司创立,在战火纷飞与技术封锁的困境中,老一辈建设者们怀揣着振兴民族工业的梦想,不断摸索。从最初生产出第一炉铁水,到逐步掌握炼钢技术,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汗水与智慧。上世纪 50 年代,本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力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一五”“二五计划期间,大量优质钢材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成为新中国工业建设的坚实脊梁。改革开放后,本钢更是加快了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的步伐,从引进国外先进轧钢生产线,到自主研发特种钢材,实现了从跟跑并跑”“领跑的跨越。在抗震钢筋、桥梁用钢等领域,本钢产品凭借过硬质量,参与了众多国家级重点项目建设,为国家发展贡献了本钢力量 。

馆内还展示了本钢在绿色转型、智能制造方面的最新成果。智能化炼钢车间的实时监控画面,展示着机器人操控、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的应用;生态厂区的实景照片与视频,呈现出本钢在节能减排、环境治理上的努力与成效。从黑色印象绿色转型,本钢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4D3FA54E5973A92E7AF13AF88BB_61E9C3B4_DB166

进入本溪工业遗址园,锈迹斑斑的铁轨、巍峨矗立的高炉、布满裂痕的厂房墙壁,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无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作为中国工业文明的露天博物馆,这里留存的不仅是工业遗迹,更是几代人奋斗的集体记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由此展开。

B3681F437CEB2485A3883507CC7_B5464FEA_D4AD1

踏入园区长达百米的时光铁轨。枕木上的铁锈层层叠叠,仿佛凝固了岁月的痕迹。沿着铁轨前行,两侧分布着不同时期的工业设备:老式蒸汽机车静静伫立,巨大的车轮与斑驳的车身,让人联想到它曾轰鸣着穿梭于矿山与厂区之间,承载着无数矿石与希望;高耸的炼铁高炉虽已熄灭炉火,却依旧保持着威严的姿态,炉壁上密密麻麻的裂痕与烟熏痕迹,记录着曾经铁水奔流、钢花四溅的火热生产场景。透过遗址墙上的玻璃展柜,泛黄的工票、磨损的安全帽、手写的操作手册等老物件,将我瞬间拉回到那个热火朝天的工业时代。

园区内最令人动容的是工人记忆长廊。斑驳的砖墙上镶嵌着工人家属捐赠的老物件:锈迹的怀表、补丁摞补丁的工装、记录工作日常的日记本……一位老工人的日记中写道:今天炼出了合格的钢材,手被烫出了泡,但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奉献精神与朴素情感,让人眼眶湿润。遗址园还保留了部分未改造的区域,杂草从铁轨缝隙中钻出,藤蔓缠绕着废弃的管道,这种残缺美反而更显历史的真实与厚重。这里不仅是钢铁生产的旧址,更是一座精神丰碑——它诉说着先辈们用双手托起工业强国梦的艰辛与荣耀。

369FE388EBAF4343AF3D61C9447_902AAC0F_DB166

在参观过程中,师生不仅触摸到了本溪工业文明跳动的脉搏。更被工人们坚韧不拔,百炼成钢的精神深深感染,激发了艺术创造的灵感。将以弘扬钢铁工业为主题,创作出钢铁脊梁”“钢铁长城系列绘画作品30 幅,用画笔描绘出钢铁工人的伟大形象。这一系列实践与创作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素养,更深化了对工匠精神的认同,进一步彰显了绘画专业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育人特色,为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探索了新路径。

责任编辑:赵佳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人文艺术学院绘画教研室党支部师生39人参观本钢文史馆与工业遗址园。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