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赋能乡村振兴发展 ——以水黄公路景观与沿线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研究为例
党建赋能乡村振兴发展
——以水黄公路景观与沿线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研究为例
一、案例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旅游作为新兴形式契合大众对农耕文明的向往,2023年吸引全国半数游客(24.57亿人次),文旅融合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动力。
全域旅游理念下,泛旅游公路凭借交通景观、旅游消费、产业融合、生态保护复合功能成为自驾游新选择,促进公路与文旅、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成为各地转换动能、优化结构、巩固脱贫的重要抓手。
318国道年接待自驾游客超3亿人次,带动旅游收益超300亿元,成为“美丽致富路”。六盘水水黄公路同样兼具自然风光与人文特色,具备相似开发潜力。
水黄公路全长120公里,连接六盘水与黄果树,沿线拥有少数民族文化与自然景观,地处南方进藏第三条线路,具备独特地缘优势。但因未形成路网、通达性不足,加之高速与高铁竞争,使用率下降。沿线乡村旅游资源(如百车河温泉、猴场猕猴桃园)分散发展,缺乏规划与品牌,与公路未形成联动,吸引力有限。因此需挖掘资源,推进一体化开发以助力乡村振兴。
二、基本情况
乡村振兴背景下水黄公路景观与沿线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由六盘水师范学院土木与规划学院余婷设计团队负责,成员有余婷、陶勇、肖波、李双全、范贤坤、聂膺及10名学生。设计团队围绕水黄路沿线开展深度调研以找到助力乡村振兴的最佳契合点。于2024年3月以“乡村振兴背景下水黄公路景观与沿线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为题获六盘水市社科项目立项,于2024年11月完成结项。经过深度调研,团队掌握了水黄公路景观的详细现状,并找到了开发水黄路沿线景观和旅游资源的可行性思路。即发挥专业优势,党建赋能,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探索水黄公路景观提升与沿线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

在对乡村公路与乡村旅游一体化开发的现状、内涵、模式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水黄公路在运输价值之外的附加价值,提升道路景观,打造道路品牌,并且以水黄公路作为线触媒,将沿线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布局,并对重要节点进行规划设计,使水黄公路与沿线乡村旅游产业形成一体化发展。因此本研究主要以水黄公路景观及沿线乡村旅游资源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二者进行一体化发展的模式,总体研究框架见图1.1:
三、实施进展
(一)深度调查水黄公路景观现状
水黄公路是贵州六盘水(水城)至黄果树的一条高等级公路,沿途的滴水岩、百车河、木城村、猴场村、十里长坡、阿志河景区、清水河、牂牁江景区、郎岱古镇、滴水滩瀑布、坝陵河峡谷、坝陵河大桥等都是极富六盘水地域特色和少数民族文化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水黄公路成为一条人文交融的走廊,是六盘水的西部大通道、窗口形象,同时也是带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一条致富路、旅游线和风景线。


水黄公路在地缘优势也很明显。曲折多变的道路环境,绝美的沿线自然风光,极具特色的乡村人文景观,见图2.1、2.2、2.3,这些景观节点和要素都成为对自驾游游客构成重要吸引力的有利资源,极具开发和宣传价值。

(二)服务于乡村旅游的水黄路景观提升策略
实地调研显示水黄路路况良好,沿线自然风光丰富、民族文化多样,但景观效果有待提升。团队从美观性、文化性、功能性三方面提出进阶策略:
1.水黄公路沿线景观的美观性层面
现状:道路绿化线性空间变化不足。策略:在沿线节点点状补种枫香、柿树等大乔木作为主景树,提升绿化美观性。
2.水黄公路沿线景观的功能性层面
现状:观景平台数量不足,重要村镇节点缺乏服务设施,无法满足自驾需求。策略:系统性建设旅游驿站,满足休憩及旅游项目了解需求(具体方案后述)。
3.水黄公路沿线景观的文化性层面
现状:沿线少数民族村落及历史文化乡镇资源丰富,但公路标识系统文化体现不足。策略:更新标识系统为富含文化元素的新标识,强化地域文化与民族印象(具体方案后述)。
(一)郎岱古镇保护性旅游开发策略
1.原开发思路为《六盘水市国土空间规划2021-2023》及旅游现状分析,郎岱古镇总体定位为保护性旅游开发。具体包括:
(1)康养基地:融合生态、景观、食药及文化资源,提供度假、养生、亚健康调理等综合健康服务。

(2)人文景区:保护利用历史建筑、本土文化及街巷,满足文化体验需求,促进特色文化输出。
(3)休闲度假:以百草园、西山、岱山、文化活动中心、寺庙为核心,提供游览、娱乐、观光及休憩功能。
2.郎岱古镇保护性旅游开发方案
(1)功能结构
以现状道路、文化、自然资源为基础,打造“两横一纵·多核心”空间结构(见图4.1)。“两横”:西山-古城-百草园景观文化轴、省道S214经济发展轴;“一纵”:古镇入口串联经济发展、古城保护、自然保护片区的综合发展轴;“多节点”:自然山体、古镇、公园等景观游玩节点。

(2)总平面图
规划避免大拆大建,仅整治严重破坏建筑,优化空间历史格局、节点及文化氛围,重点提升古镇格局、风貌、节点及道路系统(见图4.2)。
(3)景观系统
整合文化、历史遗存与自然资源,构建“一横一纵·多核心”景观结构(见图4.3)。整治河流打造滨河慢行步道;“一横”为西山-古城-百草原景观主轴,“一纵”为古镇道路绿化景观次轴,沿街增绿并实施人车分流。

(4)旅游路线制定
外部以水黄公路连接中心城区及周边景区,内部采用环线设计骑行、步行路线串联景点,避免重复穿行(见图4.4)。
(5)核心保护开发规划
①古镇保护的重点内容
自然、历史格局、文物古迹及历史建筑保护,非遗产传承与保护。
②核心保护规划范围
划定24.5ha严格保护范围,含街巷核心保护区、红线内重点保护区及红线外30-100m风貌协调区。
③高度控制
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维持原高,核心保护区建筑限高2层(檐口≤6m,总高≤7m),建设控制地带限高3层(檐口≤9m,总高≤12m),环境协调区限高6层(檐口≤18m)。
④视线控制
以岱山为登高视线点,控制古城高度确保视线通畅,确定4条主要视线通廊覆盖保护区景点(见图4.5)。

⑤空间结构
在郎岱古镇整体发展结构上确定核心古镇的保护空间发展结构和功能分区,以解放路为主要景观主轴串联各个节点,以岱山为主要景观次轴,使古镇更加合理、高效、有序的发展。最终构建成“一横·一纵·三片区·多节点”的空间发展结构。见图4.6。
⑥建筑保护与更新
古镇建筑措施包括保护类、修缮类、保留类、整治类共四类措施,见图4.7。

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古镇非遗文化以展示、发展利用为主导,主要依托古镇内部道路及部分故居开展展示及发展利用,具体分区见4.8。传统手工艺传承区——以土司文化展馆、酒店为主要空间载体,集中展示古镇铁器、陶器及其制作工艺;传统美食传承区——以西南为空间载体,集中布局郎岱特色米豆腐、特色小炒等传统美食街;老字号商铺恢复传承区——以古镇南部为空间载体,通过修缮、置换等手段集中恢复郎岱传统商号商铺;传统文化传承区——以木城碑及万寿宫周边地区为空间载体,以传统庙宇、民居为基础,集中展示古镇传统文化、民俗及历史人物事迹。
⑧街巷环境整治
针对古镇历史空间格局环境,拓宽街巷空间,增加道路通行能力,保证环卫工作的顺利进行。植入绿色空间,保证环境质量提升。引导建筑色彩、形体,保证古镇完整性。
本次提出的保护性开发旅游方案中,通过划定郎岱古镇核心保护、重点保护以及区域协调范围,制定建筑改造、保留、修缮、拆除原则,将历史遗存、现状开发、自然资源等串联成横向“景观——历史文化主轴”、沿水黄公路面打造横向展示界面。坚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保护整体环境、土司文化氛围,古镇整体得以有序、可持续发展。
(三)水黄公路景观与沿线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
水黄路景观良好且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当前仅作为交通线,沿线村镇未形成有机联动,无法发挥潜在价值。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农村公路与沿线设施、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一体化建设,故研究道路与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体化”是将不同事项有机融合形成协同效力的措施。公路作为城乡联系的重要基础设施,与乡村旅游一体化开发需改革创新,融合资源形成综合发展格局。目前主要有一体化规划、建设、管养、运营四大模式,多个省份已通过“公路+旅游”等模式提升服务保障能力与旅游发展水平。

水黄路连接黄果树景区与六盘水城区,沿线串联郎岱古镇、木城村、猴场村、百车河社区等资源,但现有成熟模式不适用。本研究提出“空间相互交织、设施共建共享、产品相互依存、统筹维护运营”模式:连接乡村旅游节点形成“点线面”格局;建设旅游驿站实现设施共享;转化人流为客流促进产品依存;同步考量养护与旅游建设统筹运营(模式见图4.9)。
结合前文模式,重点通过“设施共建共享”(打造乡村旅游驿站)和“空间相互交织”(更新入口标识系统)推进一体化实施,选取猴场合作社型产品驿站、郎岱文化体验驿站为样板。

1、猴场合作社型产品驿站
猴场合作型产品驿站位于村内道路交叉口,视野良好、交通便利,周边为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
驿站主要功能为特色农产品展卖,连接城乡物质与信息交换,同时为区域文化挖掘、保护和延续提供基地支撑。
驿站朝向西北,主入口与场地边界留有距离形成室外集散空间,为两层半L型建筑。场地保留原有猕猴桃果树,周边种植常绿树种以引导视线、突出入口和道路方向(详见图 5.0)
驿站利用闲置地块构建,以采光为基础,采用大面积玻璃幕墙、开放式户外空间、错位布局打造通透室内空间,建筑二层半L型设计提高空间利用率并保障私密性(详见图 5.1)。

2、郎岱文化体验驿站
郎岱文化体验驿站位于水黄路进入郎岱镇入口处,联动城乡资源,兼顾景观利用与交通便捷(详见图 5.2)。周边有郎岱古镇等景点,可共享景区资源、吸引游客,宣传当地非遗与美食文化,打造文化传承与特色旅游服务的乡村公共空间。
郎岱驿站以文化体验传承为核心,入口设独立门厅,建筑采用坡屋顶设计营造山峦起伏感,屋顶开设天窗增加采光,立面以竖挺加大面积玻璃装饰,色调以橙、黄、白为主,展现独特风格与气氛(详见图 5.3)。

针对郎岱文化宣传运营不足问题,驿站构建两层功能空间:一层(152.00㎡)为美食文化体验区,提供美食体验与手工制作服务;二层(138.00 ㎡)为非遗与民俗文化体验区,通过展览墙、展示柜、投影及民俗体验等方式呈现特色旅游文化。
针对郎岱文化、缺乏宣传和运营等问题,以文化体验和传承为核心,融入非遗、民俗、美食等文化特色,构建两层建筑空间。一层空间建筑面积约为 152.00㎡,以美食文化体验空间为主,赋予其美食体验、美食手工制作等功能,满足不同游客对于美食的不同需求,增加与美食的互动性;二层空间建筑面积约为 138.00 ㎡,主要分为非物质文化体验空间和民俗文化体验空间,通过文化展览墙、展示柜、展示台、文化投影、民俗体验等方式向外来游客呈现当地的特色旅游文化。
驿站以旅游为主线、文化为灵魂、党建为引导,构建公共服务空间传承创新乡土文化。统筹联动当地人文资源,融合特色旅游与历史文化,为文化传承保护提供新思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为文化健康发展注入新活力。
四、主要特点
水黄路串联贵州代表性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开发潜力大。项目聚焦道路景观提升与沿线乡村旅游联动发展,通过设立旅游驿站和更新道路标识系统实现一体化目标。
推进一体化发展突出以下四个特点:
(一)坚持“资源导向+问题导向”双轮驱动。深度挖掘自然景观、民族文化、特色产业资源,破解公路通达性不足、旅游资源分散、品牌效应弱等问题,确保规划方案贴合实际需求。
(二)注重“保护与开发”协同推进。如郎岱古镇在保护历史格局、文物古迹与非遗前提下,合理植入旅游服务功能,避免过度开发破坏文化底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强化“设施联动+空间融合”的一体化思维。通过旅游驿站实现设施共享,更新入口标识系统构建统一形象,打破“各自为政”壁垒,形成“以路串村、以村兴路”联动格局。
(四)立足“在地性”彰显地域文化特色。驿站设计提取当地文化元素,猴场村结合猕猴桃产业规划旅游项目,避免同质化开发。兼顾行政部门、村民、游客诉求,确保方案兼具政策适配性、民生保障性与市场吸引力,为同类项目提供方法论参考。
五、成效经验
土木与规划学院教工党支部立足学科特色,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坚持学校六大党建理念和学院党建思路,凝练“两课协同育新人,党建引领助振兴”创建思路。完成《六盘水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研究》等报告被采纳,组织团队提升钟山区大河镇、月照镇等12个村文化景观(1村获评市级示范村),为嘎陇塘村设计壁画及改造方案,建立“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5个。2022年获高校助力贵州乡村振兴十大优秀创新案例,支部先后被确定为全省高校党建“样板支部”、列入“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
坚持“一融双高”理念,构建“校地合作”与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与3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9名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咨询服务11次。与木果镇新丰村等基层组织结对共建,完成盘州市贾西村空间品质提升方案编制、六枝嘎龙塘村规划设计编制项目被实施落地、S314(水黄路)沿线振兴规划等8个乡村振兴项目,其中水黄路沿线振兴规划项目成果被水城公路局采用。开展行业人才培训100余人次,在基地完成10门专业实践课程,有力推动六盘水乡村规划建设。
(二)立足学科专业特点,围绕立德树人构建“两课”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第一课堂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环节打牢专业基础;第二课堂深化校企合作,将行业难点融入实践教学,引导师生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乡村振兴赋能。

以城乡规划专业为例,近三年的毕业论文(设计)计170篇,选题来源于生产社会实际的计162篇,占比95.29%,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去完成的占比95.29%,研究贵州境内乡村振兴规划、人居环境提升整治的有140篇,占比82.35%。其中,2024年,有7名学生的毕业设计就是围绕“水黄公路景观与沿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开展研究。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应用型人才。
围绕美丽中国、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战略,立足山地工程类特色定位,构建课程体系,突出山地应用型课程,融入六盘水“三线”思政元素,培养科技报国、具工匠精神、服务乡村振兴的地方性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其中,“助力乡村振兴”党建赋能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水黄公路景观与沿线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正是由院领导+师生团队完成的典型案例。师生通过项目实践,近三年,推动14门课程思政融合,获课程思政等立项28项、教改34项、科研2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党建课题2项、理论课题1项),出版专著9部,发表论文42篇。学生获省级以上创新创业立项84项,省校级奖项45个,“挑战杯”“互联网+”等竞赛获奖75项。
四、后续打算
项目团队将持续推进水黄公路景观与沿线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资源整合上,梳理120公里沿线自然人文资源,明确百车河亚热带植物、木城村贡茶与布依族文化、猴场村猕猴桃产业、郎岱古镇土司文化等核心资源,构建“点线面”旅游体系;规划设计上,郎岱古镇实施“保护性开发”(划定核心保护区、控制建筑高度与视线),猴场村规划“两轴、三心、五片区”促进猕猴桃产业与休闲旅游融合;落地实践中,建设4个主题旅游驿站(文化展览、乡村休闲、产品展销、文化体验)实现设施共享,更新入口标识系统融入乌蒙铁塔等地域元素强化品牌。研究成果可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为专业教学提供案例,助力水黄公路向“景观致富路”转型,带动沿线乡村振兴(以郎岱古镇保护性开发为样板)。
(该案例由六盘水师范学院土木与规划学院余婷、范贤坤撰写、肖波提供素材)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