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陈薇

2020-12-29 16:30:15 任锐

“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如果能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个人价值就会成倍放大。”这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少将军衔)、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军事医学研究院2020年驰援武汉专家组组长陈薇常说的一句话。她于2020年9月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以表彰她在应对历次重大公共安全卫生事件中的科研攻关成果,特别是在开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方面的突出贡献。

1966年,陈薇出生于浙江省兰溪市。1988年,陈薇从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获得了浙大保送清华大学的唯一资格,顺利进入清华大学生物化工专业攻读硕士。1991年,硕士毕业的陈薇参军,去军事医学科学院做科研。1998年,32岁的陈薇从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毕业。

2003年春天,“非典”疫情爆发。陈薇带领课题组冒着生命危险,与“非典”病毒零距离接触,进行非典病毒的体外细胞试验,构建新的动物实验模型。在实验最关键的时候,陈薇和组员们在实验室48小时没有合眼,终于得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结果:由于干扰素的保护,细胞在“非典”病毒的攻击下安然无恙。陈薇跑遍了全国83个“非典”定点医院,在高危人群中指导用药、收集数据,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最短时间内验证了干扰素的有效性。2003年4月28日,她和团队研发的“重组人ω干扰素”,通过了国家食药监局的批准,获准进入临床。据统计,全国共有1.4万名医护人员使用了“重组人ω干扰素喷雾剂”,同时采取了其他防护措施,无一例感染。2003年,陈薇获得了“2003年度全国十大杰出青年”,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杰出奖”。

2008年5月,汶川地震。陈薇担任国家地震专家委员会灾害评估组副组长,组织编写《震后卫生防病30问答》和《卫生防疫与心理援助知识手册》,冒着余震率队入川,战“疫”长达两月。从灾区回家后,她又立马投身“军队奥运安保指挥小组”专家组,成功处置多起生物疑似事件。

2014年,陈薇团队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发重组埃博拉疫苗境外临床试验的“零”突破。2015年,陈薇团队走进了塞拉利昂,在当地开始了二期临床试验。

2015年7月,49岁的陈薇晋升为少将军衔2016年,陈薇荣获CCTV-10“2015年度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201911月,53岁的陈薇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9年末到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军事科学院奉命组建军事医学专家组,前往支援武汉,陈薇院士担任组长。在陈薇院士领导下,专家组全体成员以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忘我的工作,在新冠病毒的传播规律和新冠肺炎的病理学研究方面展开科研攻关,对新冠肺炎的检测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都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陈薇院士带领团队紧急展开腺病毒载体疫苗的生物信息学深度分析、疫苗设计等工作,并迅速获得国家科技部应急专项支持。在武汉一线,陈薇院士对疫苗研发总负责,联合地方单位协同攻关,分秒必争地推进疫苗药学、药效学、药理毒理等研究。3月16日,陈薇带领科研团队研制的新冠病毒疫苗,成为国内第一个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的疫苗;4月10日,完成疫苗一期临床试验接种的108位志愿者,全部结束集中医学观察,健康状况良好;4月12日,该疫苗开展二期临床试验,成为当时全球唯一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相关试验结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上在线发表;8月11日,该疫苗获得国家专利,成为国内首个进入临床获得专利权的新冠疫苗。目前,三期国际临床试验正在有序推进。


cw1.jpg




责任编辑:郑向江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人民英雄陈薇在开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方面的做出突出贡献。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