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学生延续红色血脉、担当时代责任,外语与商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学生党支部组织同学开展讲红色故事我来讲活动,通过宣讲红色故事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时刻听党话,永远跟党走,宣讲党的红色故事,做好党的接班人!我是外语与商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的常佳琪,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边塞珲春生死守望”的故事。
东北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把珲春视为战略前沿,构筑坚固要塞,屯重兵据守,珲春因此成为东满地区影响范围最广、对敌作战最为惨烈的抗战区域。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珲春各族儿女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前赴后继,英勇杀敌,浴血奋战,书写了一篇篇气壮山河、永世传颂的壮丽篇章。解放战争中,珲春又是东满根据地的大后方,珲春各族人民为解放东北和全中国,了重大的贡献。大荒沟曾涌现出担任共和国铁道部长、中顾委委员的珲春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刘建章,从大荒沟伪军起义走向革命并做过毛泽东主席保卫参谋、周恩来总理副官的蒋泽民,大荒沟土生土长的东满地区抗日联军著名将领侯国忠。
在珲春周边,有一个大荒沟抗日游击根据地,其中大荒沟十三烈士很让人感动。1933年阴历8月,参加完东宁县城战斗的珲春县游击队来到大荒沟整休。18日凌晨,投敌叛变的原珲春县委秘书裴元一带领日军讨伐队和伪自卫团突袭大荒沟游击队驻地,游击队员予以迎头还击。游击队员们浴血奋战,经过激烈的搏斗,大部分队员顺利突围转移,中队长朴振兴(党员)、小队长吴彬(党员)队员金龙学(党员)、朴永信(党员)、梁泰星(党员)、金时天(党员)、朱炳甲(党员)、李兴国(党员)、裴松林(党员)、高枕俊(党员)、金长协(团员)、金吉龙(团员)、郎 ××(团员)13名游击队员壮烈牺牲,永远长眠在珲春这块美丽的热土上。
刘国信是土生土长的大荒沟人,从小就知道十三抗日烈士的故事。怀着对英雄的敬仰,他19岁参军,曾参加过海城地震、唐山地震的抗震救灾。“这两次经历,让我更理解生命的意义。”他说。
1977年,他背着行李退伍回乡,第一时间就来到十三烈士墓园。年轻的英雄们依然静静地躺在大山里,躺在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的土地上。“那一刻,我被他们深深感动,更加理解13位年轻英雄当年的选择和付出。”
从那年起,他每个清明节都自发前来扫墓;再后来,他每天都来,春天种花,夏天除草,秋天扫叶,冬天清雪。
清晨5点,刘国信就从家赶往十几公里之外的墓园。刘国信站在碑前,静静地凝视了一会儿,才开始巡护墓园。墓园干净整洁,一阵风掠过森林,吹落许多枝叶。刘国信用手中的藤条扫把,仔细地把每一根枯枝、每一片落叶都清理干净。他讲起13位抗日英雄壮烈牺牲的故事,就像讲述自己亲人的故事一样。刘国信一边讲,一边用毛巾蘸着清水,轻轻地擦拭着一块块墓碑。他轻声念出英雄的名字:朴振兴、吴彬、金龙学……最后一块墓碑很特殊,上面写着“郎某某”。“这名战士不到20岁就牺牲了,只知道他的姓,不知道他的名。” 刘国信感叹不已,“岁月无风,英雄无名,让我们铭记历史、铭记英雄”。
“40年来,我从不感到孤独,因为我和这些英雄们的心在一起。”刘国信说,“我见不得陵园里有杂草,见不得陵园荒废。如果那样,我会心疼!”
从前,人们对刘国信的行为不太理解;现在,人们愈发敬重、自豪。他的老伴崔爱凤一有空,也会跟着他去墓园巡护、清扫。
2004年起,当地政府在大荒沟修复十几个抗战遗址,建起红色展览馆,刘国信也兼职当起了讲解员。他请教专家,查找资料,每年为上万名观众讲述包括十三烈士在内的抗日英雄为国奋战、壮烈牺牲的事迹,守护着那段无比珍贵的红色记忆。
刘国信说:“只要我的身体还能动,我就会把这个烈士墓园一直守下去。”
战火纷飞的岁月早已过去,刘国信40年前种下的红松已长到七八米高。一尘不染的陵园,在四周大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肃穆。
“和平、幸福的生活,这些英雄的战士们流血奋斗过,但从没有经历过。”他伫立在墓碑前,轻声诉说,“我经常会跟他们说说话,告诉他们现在的生活”。
我们的革命先辈,不怕吃苦,不怕牺牲,才得来我们美好生活,幸福来之不易。先辈的让我非常感动,同时感到肩上应该担负起历使命和责任,我们要为祖国的安定团结,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提高知识,努力工作,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