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我来讲”(九十八)陈毅托子

2022-02-09 19:59:26 花莹颖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学生延续红色血脉、担当时代责任,外语与商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学生党支部组织同学开展讲红色故事我来讲活动,通过宣讲红色故事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时刻听党话,永远跟党走!我是外语与商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的花莹颖,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陈毅托子”的故事。

在革命老区盐城,抗战时期陈毅托子的故事,至今仍广为传颂。陈毅是皖南事变后新四军代军长,也是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的、从新四军队伍中走出的唯一的一位元帅。陈毅出生于1901年,早年投身革命。长期残酷的斗争环境使得他的婚姻极为坎坷,1940年春节前,时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指挥的陈毅和新四军政治部干事张茜喜结为革命伴侣,1942年5月25日,41岁的陈毅迎来了生命中的第一个孩子。

中年得子,陈毅极为高兴,他给孩子取了个响亮的学名--昊苏,为日出东方、照耀江苏的意思。因为孩子出生在盐城阜宁县停翅港军部附近的侉周村,孩子小名就取为小侉。

皖南事变中,新四军遭受国民党重创,根据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新四军在苏北盐城重建军部,因此,盐城和盐阜区不可避免的成为日伪顽进攻的重点目标。如何让新四军重振军威,彻底击碎日寇和国民党一举消灭新四军的企图?如何让华中各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让老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这千万斤重担压在陈毅的肩头,以至于张茜初生爱子,他都未能陪在妻子身边。几天后,陈毅在戎马倥偬中刚看完孩子,就急忙赶回军部,这让给孩子接生的奥地利医生罗生特大为不满,他不解的说:“我真不懂你们中国共产党人的感情!”

1942年底,日伪军连续对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发动“扫荡”,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军部机关决定从阜宁移驻到淮南黄花塘(今盱眙),这时昊苏刚六个月,带着孩子行军很是不便,临行前,陈毅和夫人张茜商量,把孩子托养给当地的老百姓,等形势好转,再把孩子接回。其实陈毅和张茜心里都明白,战乱之时,很多战友托养的骨肉至亲以后根本无法找寻,特别是新四军走后,日伪军对根据地的老百姓进行残酷的报复,对革命队伍的人留下的子女,他们更是要斩草除根,所以留下昊苏,真不知是否还能团聚?但他们更清楚舍小家顾大家的道理,虽有万般不舍,昊苏还是托付给了射阳县参议会参议长邹鲁山。

面对军长重托,邹鲁山慷然允诺,表示:绝不辜负军长重托!小昊苏就这样成为了邹家的一员。突然间多了一个可爱的小男婴,邹家热闹了,邹鲁山的三个女儿抢着抱,四邻八舍也纷纷来打听:“这谁家的孩子啊?”邹鲁山笑道:“我没儿子,这是我从外头抱来做儿子的。”谁也不会想到,这是新四军军长陈毅和张茜的孩子。

所有人都知道,邹鲁山对这个领养的孩子十分疼爱,胜似亲生,孩子偶有不适,邹鲁山就急坏了,不仅立即请医生诊治,还亲自给孩子喂药。小昊苏在邹家一天天的长大,结实、活泼、可爱。在日伪军对盐阜地区疯狂大扫荡期间,邹鲁山夫妇心情格外紧张,夫妇经过商量,带着孩子“埋伏”起来。

如今,当年的小昊苏也有70多岁,是我国外交战线上的优秀人才,他始终关心着阜宁的发展,也多次返回出生地,探望当年抚育他的乡亲们。陈毅托子的故事,也被新四军纪念馆制作成专门场景,每天吸引着许多的观众前来参观,观众们总是被这一新四军在盐城的真实故事深深感染,陈毅托子的故事,成为新四军在盐阜区军民鱼水情深的真实照。

责任编辑:成诚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和大家分享的是“陈毅托子”的故事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