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萃英大先生——教育家刘冰

发布时间:2021-04-02 18:41:19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百余年办学的风雨历程中,有这样一批“大先生”们,他们坚守奋斗、默默躬耕,“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他们品格高尚,如竹似兰像菊,虚心淡泊高雅;他们栉风沐雨,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他们潜心科研,勇攀科学高峰;他们醉心教学,留得芬芳桃李;他们精神不朽,源远流长。

        钜儒风雅,德高行远,穿越时空,独树一帜。值此110周年校庆年来临之际,学校特推出“萃英大先生百十载师德典范人物”专版,将陆续刊出为兰州大学110年的办学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典范人物,以期在无限的缅怀、追忆和敬仰之中,激励广大师生牢记新时代教育的使命,在“双一流”的伟大建设中砥砺前行,再创华章!


本期人物:教育家刘冰



刘冰(1921-2017),原名姚发光,河南省伊川县人,教育家。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在八路军一二九师随营学校、抗大六分校、太岳抗日根据地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兰州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甘肃省副省长、省委副书记兼秘书长,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第七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八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顾问等职务。曾当选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代表。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兰州大学进入自身发展的转折点。时任中共甘肃省委第一书记的宋平同志以多种方式诚恳邀请刘冰到兰大工作,刘冰毅然接受邀请来到大西北,从此与兰大结下了不解之缘。1978年12月9日,刘冰下了火车立即来到兰州大学。教育部高教司苏兴、甘肃省教育局局长刘海声等同志出席了兰州大学党委常委扩大会议,宣布刘冰同志到职。很快,在冬日寒冷的兰大校园,细心的兰大师生会发现,校园里的小道上、食堂餐厅、学生宿舍、职工住宅区、教学楼、实验楼里,经常会出现一位陌生的长者。他中等个儿,略瘦,穿一身有些褪色的蓝布中山装和一件草绿色的棉军大衣,戴一副深色边框眼镜,面容和善,平易近人。他走遍兰大每一个角落来掌握情况,使得兰大师生留下深刻印象。在加强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刘冰要求宣传好事例,通报批评坏事例。对学生浪费粮食的现象,刘冰在全校干部教师大会上生气地说:“辛勤劳作的农民们如果知道大学里还有人这样糟蹋粮食,会拿扁担来教训他们的。”这给在场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许多年后,他们还清楚记得刘校长这番充满感情的话。

刘冰任校长期间面临最大困难是师资奇缺。经过十年浩劫,当时的兰大已然元气大伤。据校史专家张克非介绍,当时兰大全校只剩20多位教授,一些“文革”期间入校的工农兵大学生因为基础薄弱,不能胜任教学,更无力开展科研。面对无米下锅的境地,刘冰果断提出将学校工作重心转向教学科研,从“依靠什么人”“办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三方面入手,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探索适合兰大的办学之路。为解决师资问题,刘冰大胆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给“文革”期间受冲击的老教授摘帽子,大力支持他们上讲台;同时将专业能力强的老师破格晋升职称,让一批老讲师升为教授。后来担任兰州大学校长的胡之德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46岁仍是化学系讲师兼科研秘书,正是刘冰突破条条框框,为一批资深讲师争取职称晋升机会,胡之德才能在1980年代初期,实现了从讲师到副教授、教授的跨越,后来成为兰大化学系的代表性人物。

刘冰喜欢和学生们交朋友,他曾在校常委会上讲:“我们当领导的要和学生交朋友,要与青年人有共同语言,否则怎么去教育他们?和广大学生团结在一起,我们做工作才主动。”特别是他刚到学校那段时间,每天晚饭后8点到10点,几乎成为他接触学生的固定时间。1979年元旦,经济系78级学生精心筹备了一场迎新晚会,大家邀请刚来不久的刘冰校长参加。过后,大家都在想,咱们这么小的一场班级晚会,刘校长十有八九是不会来的。没想到,刘冰校长准时到来,整个晚会现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他衣着朴素,风度谦和,一来便与大家说笑。晚会即将结束时,刘冰校长还亮开嗓子为同学们演唱了《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当晚,刘校长还应邀出席了历史系78级等很多班级学生组织的迎新年联欢晚会。

刘冰作为党委书记兼校长,后来又担任副省长、甘肃省委副书记等繁忙的党政工作,但他始终心系学校师生,留下许多故事。历史系1978级有一位来自四川农村的同学,当小学教师的父母因为历史问题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他也受到牵连,在村里备受歧视和凌辱。恢复高考后,他想方设法偷偷报名参加考试,并以优异的分数被兰州大学录取。他按照录取通知书上的报到日期,提前在夜色中悄悄乘火车到学校。但开学后,他家所在的生产大队却给学校发来公函,强烈要求学校取消“反革命狗崽子”的学籍,将他遣返回农村继续劳动改造。这位同学闻讯后忧心如焚,坐卧不安。无奈中,他到刘冰校长家楼下等候。刘冰校长回来时把他带到住所,仔细听了他的倾诉,略加沉思即拍着他的肩膀说,你能上学真是太不容易了,以后就安心学习,学校一定会保护你的。听到这样的安慰,这位已过而立之年、饱经忧患且忐忑多日的男同学,竟像遭受委屈后遇到亲人的孩童般嚎啕大哭。

刘冰非常重视校园绿化,经常强调环境对培养人才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他提出大量种草,要求做到‘黄土不见天’。他还提出引进优良树种,在学校门口种雪松。原本计划购买5棵雪松苗,园林局根本不同意转售树苗,刘冰亲自与主管园林局的任震英副市长联系后,才得3棵雪松。如今,这3棵雪松已成为兰州大学的标志性景观之一,被亲切地称为“迎客松”。此外,刘冰还亲自安排兰大师生挖土修湖,成了今天兰州大学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有人曾问过刘冰,以前是否想过到兰大来工作会有这么多困难,对自己的选择有没有后悔过?刘冰坚定地回答,自己不后悔,正因为有这么多困难,才需要共产党员挺身而出,和大家一起去克服。

1984年,刘冰调离兰大,主持学校工作五年多。有人说,刘冰在兰大工作的5年,是学校发展最快、成绩最多的5年,然而他本人却常说,这一切都得益于数代兰大人厚积薄发的坚实基础。离开兰州大学后,刘冰也始终心系兰大,时刻关心广大师生员工和学校的变化。93岁时还亲笔题写寄语:“祝兰大越办越好,要走在全国大学的前面。”体现了老校长对兰大的一片深情与期盼。


责任编辑:罗小芳 马强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刘冰曾任兰州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后来又担任副省长、甘肃省委副书记等繁忙的党政工作,但他始终心系学校师生,留下许多好故事。
    相关推荐
    热度榜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