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连心桥共育栋梁材•知行贯长路同筑安澜业 ▏道桥工程系教工党支部推进“道桥总工进校园”实践育人活动
为深入贯彻产教融合发展战略,推动思政育人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2025年春季学期,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道桥工程系以教工党支部党员教师为核心力量,精心组织开展“道桥总工进校园”实践育人活动。活动聚焦智能建造、绿色材料、结构创新等前沿领域,邀请多位来自企业一线的高级工程师、技术专家走进校园,将真实的工程案例、最新的技术动态和深厚的职业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全面助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提升。
一、智造攻坚:解码重大工程建设,筑牢专业能力根基
智能建造是当前交通基础设施领域转型升级的核心方向,也是学院专业教学的重点拓展领域。2025年4月至7月,实践育人紧密围绕该主题展开,为学生搭建 “零距离接触行业前沿” 的学习桥梁。
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余绍宾以“海上超大型防撞套箱围堰整体智能建造技术”为题,结合浙江省宁波舟山港六横大桥等重大工程实例,系统介绍了智能施工装备、BIM技术协同、远程监控系统等在复杂海洋环境中的集成应用。他通过工程视频、三维模型和现场施工照片,生动展示了从构件预制、浮运吊装到精准定位的全流程技术细节,强调“智能建造不仅是施工设备的技术升级,更是工程管理模式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深刻变革”。在交流环节,学生就海洋环境施工精度控制、跨部门技术协作难点等问题踊跃提问,余绍宾结合自身参与近100座大桥建设的经验一一解答。不少学生反馈:“这场讲座跳出课本框架,让我们对超大型桥梁工程的全流程管控与核心技术逻辑有了更立体、系统的认知,也更坚定了投身交通行业的职业志向。”
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车俊开展了“UHPC轻工字梁结构桥梁建造技术及产业化应用”专题讲座。他立足甘肃省实际工程案例,详细讲解了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材料特性、结构设计创新点及标准化生产工艺,并展示了多项获专利保护的节点构造技术和施工工法。讲座后,部分学生赴甘肃交设智远实业有限公司实地参观,亲身体验预制构件生产线和智能化管控平台,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车间”的跨越式学习。
二、绿色创新:锚定 “双碳” 战略目标,培育生态工程理念
在国家“双碳”战略引领下,土木工程行业正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方向转型,培育学生绿色工程意识已成为专业教育的重要使命。活动紧扣这一时代主题,邀请专家从技术研发与工程应用双视角,传递绿色发展理念。
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高性能材料研究所所长魏定邦博士,以“工业固废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为题,深入阐述煤矸石、钢渣、粉煤灰等典型固废在路基填筑、路面基层、混凝土掺合料等方面的资源化利用技术。他通过大量实验数据和工程案例,对比分析了传统材料与绿色替代材料在性能、经济性和环境效益方面的差异,引导学生结合 “双碳” 目标,思考“无废城市”与“绿色交通”协同推进的实践路径。
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马骏在“市政桥梁设计中的关键问题与人工智能新技术”专题讲座中,不仅介绍了AI技术在桥梁建模、检测与运维中的应用,还特别强调了绿色设计理念,如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评估、再生材料的结构应用等,为学生勾勒出 “智能 + 绿色” 的桥梁设计新图景。授课专家指出,新一代交通工程人才,不仅要掌握过硬的技术本领,更要具备“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观,才能适应未来行业变革。
三、党建领航:融合思政育人内核,塑造新时代职业精神
道桥工程系教工党支部积极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将党建工作与育人业务深度融合,以 “价值引领” 为活动注入灵魂。活动全程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 “重实效、去形式、强育人” 原则,支部牵头审定专家名单和讲座内容,实现 “技术传授” 与 “价值塑造” 同步推进。
甘肃路桥建设集团正高级工程师马选业,在“公路工程施工技术与科技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专题讲座中,结合自己获“李春奖”“飞天奖”的工程经历,分享了在重大工程建设中 “坚守质量底线、践行诚信准则” 的亲身故事,动情强调:“质量与诚信是工程的灵魂”;马骏高工也提醒学生:“图纸上的每一条线条、每一个数据都关乎生命安全,从事工程行业必须心存敬畏、精益求精。”
这些源于一线的职业感悟,不仅深化了学生的专业认知,更以 “润物细无声” 的方式塑造其职业价值观。支部还组织学生党员撰写学习心得、开展主题研讨,推动技术学习与思想教育同频共振,真正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育人效果。
未来,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道桥工程系将在支部党建引领下继续拓展活动的广度与深度,构建“课程学习—实践锻炼—就业衔接”的全链条育人机制,持续推进产教融合和工程教育改革,为国家交通事业培育更多 “厚基础、强实践、勇担当、善创新” 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为筑牢交通强国建设的人才根基贡献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