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师德 铸师魂 强师能 坚信仰 明责任 强技能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学习感悟之五

2021-01-18 21:04:35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首要在立德。师德师风建设关乎国家命运、关乎学校命运。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总书记多次就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是师德师风,先后对广大教师提出“四有”“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标准和期望。教育科学学院的各位老师利用“五一”小长假,重新学习了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让我们随小编一起看看老师们对于新时代师德师风的理解吧……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付大同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对于党、国家、民族都极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既感到光荣,也感受到一种责任。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民族走向强盛,必须要有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作为支撑。我们是一个教育大国,在教育思想观念、理论体制、方法、规模等方面基本完成了现代化。我们可以说已经是一个教育的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教育的强国,距离教育强国的标准尚有差距。 

发展教育最根本的一条是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为他们的一生成长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对于今天的高校来说,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始终是一个根本问题。这个问题弄错了,在培养人的方向问题上就走偏了,一棵树木一开始就长歪了,是难以成材的。高校要加强课程思政,就是要确立教育的根本宗旨,站稳立场,把握方向。方向问题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办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要将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及时地惠及全体人民。所谓教育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我的理解就是要办人民的教育,要让经济欠发达地区能够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要让偏远、落后地区能够分享到发达地区一样的好的教育 ,以及提供更多的免费教育。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这是因为发展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是实现经济区域平衡的有效途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资本经济往往造成某地区的过度发展而其它地区却陷入持续的绝对贫困,继而造成落后地区社会、文化也遭到严重的破坏。党和国家的长期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办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保持当地的精神文化活力,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社会发展内源动力。只要文化还在,精神不倒,等待时机重整河山,再创辉煌。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全世界验收我党多年执政建设成果的一年。我们要努力工作,把高质量的教育输送到遥远的边疆,通过走社会主义道路把全体人民团结起来,促进国家的和谐、文明、进步,让所有中国人都能享有一个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作为一名教师,生活在这样一个有作为的时代,感到无比荣幸。做好本职教学工作既是我们的光荣,也是我们的责任。   

首先,我们要坚信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判断是正确的,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守信念,不忘初心,自觉服从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大局。第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站好三尺讲台,讲好课、教育好学生,牢记宗旨,永不忘本;三是作为教师一定要树立教育理想,要深刻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把自己的工作与国家、民族利益、命运联系起来;我们每一个党员、教师都非常重要,我们的工作都是有意义的。

我们也要保持警惕,警惕西方反华势力在中国培养他们的“代言人”,安插“青年指路人”;警惕我们教师队伍中的极少部分人,他们往往以“公知”的身份出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三道四,抹黑政府,诋毁中国共产党;他们已经忘记了自己的本分,丧失了国家、民族的立场,卖祖求荣;他们恶劣的行径正在破坏我们的体制和思想,对此我们必须做出坚决的斗争。身卑不敢忘忧国。国家的兴盛强大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是师德师风,教师要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相结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以心育心、以人格育人格,努力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真学者、好老师。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教育对于党、国家、民族都极为重要。发展教育最根本的一条是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