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文博,党旗引领|闽江学院人文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党员教师带领古文明探源考古调查队开展寒假实践活动

2024-02-03 21:52:33

2024年1月12日至1月28日,人文学院2021、2022、2023级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七名同学在教工第二党支部党员教师的带领下,携手组成寒假光泽古文明探源考古调查队,开展了“探寻历史遗迹,赓续中华文脉”社会实践活动。该实践队在本次实践中,充分发挥了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考古文博技术》等专业课程和实际考古工作相结合,围绕南平市光泽县史前考古遗址阐释光泽在福建史前古文明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地位,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

文物信息收集是文物整理工作的重要一环。实践队员们分组对南平市的部分遗址所调查和发掘的文物资料进行统计和器物标本的登记工作。分类整理文物后将其信息登记成表进行汇总,是对之前发掘阶段的整理总结,也为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研究资料,做好充分的信息储备。在文物信息收集过程中,实践队员们在党员教师的指导下,联系在学校课程中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度学习了田野考古工作的重要内容。

文物绘图是考古工作者通过实地勘测、借助专业工具,并结合绘图技法,来详实记录遗址面貌、文物器形、大小、纹饰、相对位置等原始信息的重要手段。1月12日至1月28日,实践队员们在党员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绘图工作,在绘图过程中始终秉持科学严谨的心态,对光泽县史前遗址采集和出土的遗物进行绘制。

图片2.jpg

(实践队员在党员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绘图)

纹饰是反映文物制作工艺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陶片标本上的纹饰形态各异,各有特征,而拓印是记录保存陶片标本纹饰资料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在党员教师们的指导下,同学们进行拓片学习,从制作拓包、调制蘸水、湿敷纹饰、蘸墨拓印再到信息填写,包括拓印过程中的垫纸、宣纸、墨水和力度选择,每一步都环环相扣。经过反复的拓印练习,精美的陶器纹饰在宣纸上一张张复制完成。

文物修复是文物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运用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手段直接在文物上进行物理的和化学的修复措施,来保存和认识文物的艺术和历史原貌,减缓或终止文物病害,保证文物安全并能使其长期保存。在党员教师们的悉心指导下,队员们运用油泥倒模与石膏填补两种手段对瓷碗进行修整,并了解到在修复过程中不仅要修复瓷器的外观,还要尽可能保持其原有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这也要求文物修复师需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和细心。队员们在亲手进行文物修复的工作后,进一步认识了文物修复在考古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也意识到了未来作为一个考古工作者任重而道远,在党员教师们的言传身教下,同学们也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身为一个青年学生所肩负的民族复兴的使命和担当。

图片3.jpg

(文物修复过程及成果展示)

1月23日,人文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的教师党员还带领实践队员们前往白水漈瀑布和衫关红色文化景区进行实地调研,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对光泽县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产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同学们一路细心观察、处处留意,在实地调研学习过程中队员们将书本知识具象化,将理论知识更好地融入实践活动,深入践行了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教师党员也通过本次活动,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将实践中的调研数据、访谈报告、实践思考等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建设性意见和举措思考。

人文学院寒假光泽古文明探源考古调查队不仅在文明探源工作中利用文物、文献资源等探寻中华文化谱系,传承中华文明脉络,也在实践中学习了许多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极大地提高了文化研究和实践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将专业学习与服务地方、社会实践有机结合。

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们表示深深感受到了党组织的温暖、党员的使命担当、教师的博大胸怀。党员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充分体现主题教育的成果和党员的先进性。人文学院也将带领全体党员教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全面促进学生健康茁壮成长,为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奋勇前行。

图片1.jpg

(实践队员合影)




责任编辑:刘畅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闽江学院人文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党员教师带领古文明探源考古调查队开展寒假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