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建构“一魂双擎五贯通”谷文昌精神育人体系

发布时间:2025-10-25 20:52:14

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工第四支部(食品系支部),根植于闽南文化发祥地、海峡西岸教育重镇 —— 漳州市,这里更是 四有干部楷模谷文昌同志奋斗过的红色热土。支部因 而立、因 而强,发展历程既深度契合闽南地区食品产业升级与高等教育发展脉络,更始终以谷文昌 艰苦奋斗、求真务实、一心为民的精神为指引,自组建之初便承载着闽南文化传承、食品专业育人、红色精神赓续三重使命。

一、一核铸魂:锚定谷文昌精神价值内核 厚植为民担当根基 铸牢立德树人之“魂”

(一)政治标准严实,以谷文昌精神筑牢思想根基

支部以谷文昌精神坚守初心、践行使命的核心导向为抓手,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将谷文昌精神学习与政治理论学习深度融合,把深化党员政治素养、传承谷文昌 一心为民的政治品格作为核心目标。每月定期召开支部委员会,在研究部署党建任务时,同步明确谷文昌精神在支部组织生活、教学科研、服务师生中的融入路径,将政治标准细化为 对标谷文昌精神开展教学服务以谷文昌作风解决师生难题等可落地的具体要求。建立支部委员与党员、党员与群众的常态化联系机制,依托 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开展 学谷文昌事迹、谈政治担当专题学习,结合谷文昌的典型案例深化理论武装,确保党的方针政策与谷文昌精神的时代价值在支部工作中同步落地见效。

(二)政治能力过硬,借谷文昌精神提升履职效能

支部以谷文昌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的精神内核为指引,持续规范议事决策流程,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围绕教学改革、科研攻关、校地合作等重点工作,参照谷文昌 治沙攻坚的务实作风,建立 集体研究 方案论证 实践检验的决策闭环,在实践中锤炼科学决策能力。主动扛起支部建设主体责任,将谷文昌精神的能力要求融入业务培训与实践锻炼,引导党员教师以谷文昌 不治服风沙不罢休的韧劲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把支部党建与课程思政建设、师德师风培育等工作同谋划,以谷文昌精神为纽带,推动党员教师在学生就业帮扶、校地服务项目中践行担当,实现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同频共振。

(三)政治生态优良,凭谷文昌精神凝聚奋进合力

支部以谷文昌 清正廉洁、团结奉献的价值追求为引领,积极营造风清气正、担当作为的支部氛围。通过开展 学谷文昌谈初心谈心谈话、推荐工作中涌现的 服务标兵科研先锋等典型,教育引导党员教师 心怀教育初心深耕一线,勇担科研使命破解难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谷文昌 严于律己、克己奉公的作风为标杆,带动全体教职工凝聚共识,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形成 比学赶超、协同共进的良好局面,为推动学院教学质量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校地合作深化注入动力,助力学院高质量发展。

二、双擎驱动:深化教学科研融合互促双向赋能机制构建一体共进发展新局

支部立足食品专业特色,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以食品全产业链思维为牵引,构建产教研学深度融合的一体化育人新模式,驱动教学改革纵深发展。

(一)打造“产教研学”一体化育人新模式,驱动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是构建多维课程体系,筑牢全链思维育人根基。支部党员教师牵头,联动多学科力量,系统构建覆盖学校-学院-专业的三级课程体系。是筑牢通识基础。在学校层面,参与构建突出科学素养与产业视野的通识课程。是优化专业模块。在学院层面,主导设计模块化专业课程,紧跟产业链细分领域。是强化实践应用。在专业层面,重点建设递进式实践课程体系,使学生知识结构与应用能力同步契合产业真实需求。同时,支部党员先锋岗负责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项目等数字化资源,并推动其向社会免费开放,显著拓展了育人半径与社会服务效能。支部坚持党建引领,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构建了与课程进度相匹配的递进式学科实训体系。针对大一学生,支部组织专业秀等启蒙活动,由党员教师带队讲解,激发专业兴趣与创新意识。针对大二学生,支部主导科研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科研训练,党员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培养学生初步创新能力。针对高年级学生,支部依托挑战杯互联网+”等顶级赛事以及Capstone课程,设立党员先锋导师团,引导学生立足服务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进行选题,在实战中强化其创新创业实践技能、跨学科协作能力及产业全局观念。

(二)深耕科研创新,融合式驱动塑造产业服务新

一是深耕科研创新,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构建特色产学研服务体系。通过党建联盟搭建技术平台共建攻坚小组突进横向课题牵引成果标准转化科普服务下沉六维驱动,打造支部人人有项目、科研项项有落地、服务处处有成效的格局,推动党建工作与科研服务同向同行。二是以服务地方食品产业发展为导向,积极探索 党建 + 产学研用协同联动新模式。主动对接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工业协会及 中国食品名城核心企业,牵头组建 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党建联盟,联合 20 余家政企单位搭建技术攻关、人才培育、成果转化一体化平台,聚焦食品加工升级、质量安全检测、绿色包装研发等产业痛点,定向培养适配地方产业需求的复合型食品专业人才。同时,以支部党员教师为核心,整合高校科研资源与企业生产资源,推动建立 校企联合实验室,重点攻克漳州特色食品(如肉制品、果蔬制品)保鲜防腐、精深加工等技术难题,为地方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精准服务。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科研先锋作用,组建食品科技攻坚党小组,与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紫山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科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漳州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为企业建成多条生产线,制定行业产品标准14个,开发新产品、新工艺8个。此外,支部牵头承担漳州各县区食品产业技术服务横向课题10余项,经费累计达2000余万元,切实以科研实效赋能地方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党建业务深度融合有情怀。支部始终践行 以科技服务民生理念,将党建工作与服务地方群众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组织党员教师开展 食品科普进社区、进乡村活动20余场,通过现场检测、知识讲座等形式,为群众普及食品安全鉴别、健康饮食等知识,覆盖群众超2千人次。针对漳州农村地区食品加工小作坊发展难题,支部党员主动上门提供技术指导,帮助20余家小作坊规范生产流程、提升产品质量,推动其融入地方食品产业链。同时,支部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号召,依托专业优势助力漳州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带动周边农户稳定增收。

三、五维贯通:拓展谷文昌精神互通融合多元协同育人场域

(一)“根”与“魂”:精神浸润筑牢立德树人根基

以谷文昌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公仆情怀为精神内核,将其作为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生动教材。通过打造食育先锋党建品牌,创新构建党建引领专业教学+实践创新+食品安全科普+劳动教育+志愿服务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将谷文昌忠于使命、心系群众的崇高品格融入日常教学与品德培养,使抽象的精神转化为可感知、可践行的价值坐标,为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食品专业人才筑牢思想根基。

(二)“源”与“流”:科研反哺驱动产业发展与服务创新

支部以党建引领科研,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地方的创新动能。紧扣漳州“9+5”产业集群战略,党员骨干在食品科学研究院建设中勇挑重担,牵头攻克产业技术难题。获批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6项,绘制全市首张食品加工产业垂直树状图,将科研成果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服务企业、制定标准、开发新品的源头活水,为地方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技术保障,实现了科研反哺与产业需求的同频共振。

(三)“翼”与“场”:数字赋能与文化创意拓展育人边界

支部以文化创意与品牌建设为翼,拓展育人新场域。依托食尚工坊创新创业平台,深度挖掘闽南传统食品文化,精心打造闽师红系列食品文创产品。通过将谷文昌精神中扎根沃土、造福于民的价值追求,与高颜值、高品质的食品研发相结合,实现了专业教学、文化传承与市场创新的有机融合,有效提升了学科知名度,为学生搭建了从课堂到市场、从创意到创业的广阔舞台。

(四)“桥”与“验”:实践躬行促进知行合一与价值内化

支部搭建多元实践之,推动师生在服务中内化谷文昌的务实作风与为民情怀。通过科技特派员(43人次)、双向挂职(8人)、横向课题(25项,经费1794万)等机制,引导师生深入乡村与企业一线,将论文写在田间地头与生产线上。在为企业开发新产品、解决技术难题的过程中,切实提升了工程实践能力与社会服务本领,实现了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有效转化,彰显了把成绩写在大地上的实干精神。

(五)“网”与“势”:一体联动构建协同发展与民生服务新格局

支部着眼于构建服务师生、校友与地方的发展共同体。通过设立党建引领发展资金、升级实验室、共建校友之家数字展示厅,显著提升了师生的归属感与获得感。同时,织就一张覆盖社区、乡村的民生服务网,开展食品安全科普20余场,精准帮扶小作坊20余家,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普惠于民的实效,构建了校内校外资源高效流动、共生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凝聚起推动学院与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工第四支部立足专业特色与地域红色资源,系统构建一魂双擎五贯通谷文昌精神育人体系。以谷文昌一心为民、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精神为价值核心,筑牢立德树人思想根基;通过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双擎驱动,推动产教研学深度融合,服务地方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并以根魂、源流、翼场、桥验、网势五个维度贯通协同,拓展育人场域,实现精神传承、专业教育、社会实践与民生服务的有机统一,形成党建引领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生动局面,有效赋能学院与地方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张诗群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工第四支部立足专业特色与地域红色资源,系统构建“一魂双擎五贯通”谷文昌精神育人体系。
    相关推荐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