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问诊江油附子产业,把脉乡村振兴路——支部党员带领学生开展调研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25 20:26:10

七月的江油,暑气蒸腾,正值附子生长关键期。绵阳师范学院“三下乡”附子产业调研实践团深入当地特色药材种植区,以“把脉产业现状,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开展了一场扎根乡土、问计于民的实地调研。

 躬身田垄:基层一线问需问计

带着对三农工作的热忱,实践团在江油附子主产区开展了为期十余天的蹲点调研。队员们穿行于连绵的附子田间,走访了数十户种植农户,与药农促膝长谈,系统记录了附子产业从选地播种、田间管理到采收加工的全链条细节。“附子种植技术要求高,去年汛期积水导致根部腐烂,直接影响了药材品质。”一位有二十年种植经验的老药农道出的产业痛点,是调研中诸多真实反馈的缩影。实践团还实地考察了当地加工企业与收购站点,经营者普遍反映“市场价格波动大,药农收益缺乏稳定保障”。通过与农户、农技人员及经营主体的深入交流,实践团逐步勾勒出江油附子产业的发展轮廓:作为当地传统特色产业,附子承载着农户增收的期待,但在标准化生产、市场风险防范、产业链完善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这些沾满泥土气息的一手素材,成为实践团最珍贵的调研成果。

深度把脉:产业症结探寻解析

实践团摒弃先入为主的判断,坚持以实地观察构建认知框架,通过多维度分析梳理出产业发展的核心症结:在种植环节,部分药农仍沿用传统模式,现代农业技术普及率偏低,导致产量与品质稳定性不足;加工环节中,小作坊式生产因缺乏标准化流程,造成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市场规范化需求;市场层面,江油附子虽具备地域特色,但受品牌建设滞后影响,市场辨识度与竞争力均显薄弱;人才方面,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现象严重,留守老人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这已成为产业升级的突出障碍。调研过程中,实践团专程走访当地农业部门,系统梳理产业数据,深入探讨政策实施效果。农技站负责人感慨“劳动力结构与技术断层,给产业升级带来现实挑战”,这一表述让队员们对人才短板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在每日的复盘会上,团队围绕“药农应对市场风险的现实路径”“高校智力资源赋能小农户的可行方案”等议题展开讨论,通过多维视角进一步深化了对产业的认知。

知行合一:三农认知深化实践

这场深度调研,在每位队员心中种下了关注乡村发展的种子。返程时,田间摇曳的附子叶片,仿佛寄托着乡村振兴的期待。“从前觉得乡村振兴是宏大叙事,走进田间才明白,它就藏在每一株作物的生长周期里,写在每一位农人的皱纹中。”一位队员在总结会上的分享,道出了团队的共同感悟。实践团清醒认识到,短期调研虽难以直接改变产业现状,但将基层真实声音传递至更广阔的领域,让江油附子这样的特色产业获得更多关注,本身就是实践的重要价值。正如团队共识:“我们既是产业发展的记录者,更是乡村振兴的思考者。带着求知初心而来,满载调研成果而归。若他日能以更成熟的方案回馈这片土地,今日对产业痛点的真切感知,便是最珍贵的实践积淀。”


本次调研实践以系统化的研究路径,完整呈现了新时代青年学子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范式。通过“调研-分析-提升”的三阶推进,实践团不仅深度把握了江油附子产业的发展现状与瓶颈,更探索出高校智力资源对接乡村产业需求的有效路径。这种扎根田间的实践模式,既为特色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青年方案,也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责任担当。展望未来,随着更多青年力量的持续注入,乡村振兴必将汇聚起更强大的创新动能,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图景。


责任编辑:姜立春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问诊江油附子产业,把脉乡村振兴路——支部党员带领学生开展调研实践活动
    相关推荐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