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猕乡新图绘猕园,深研产业拓振兴 ——支部党员带领“猕”乡新图实践团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9-01 10:41:46

  近日,安州猕园,藤蔓间垂挂的猕猴桃果实饱满,绿意盎然。绵阳师范学院“猕”乡新图实践团踏着日光走进这片果园,扎根田间地头,在与种植户的掌心相握里、在与农技人员的深入交流中,解码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密码,为乡村振兴的实践图谱添上青春注脚。

  猕园焕新:科技解锁生长密钥

“以前喷药靠肩背,一亩地来回走十趟,现在无人机一飞,半小时就搞定。”黄土镇种植户望着果园上空的无人机,黝黑的脸上堆起笑容。

  实践团在走访中发现,“猕乡”早已铺开科技底色:98%的先进技术覆盖率下,无人机植保、生物有机肥试验点成了标配,农科院专家定期下地指导,让一亩地稳定产出三千斤鲜果,每斤7元的价格里藏着科学种植的底气。


政策红利更让“猕乡”添活力。通过智慧政务平台,补贴申领周期从60天压缩至15天,“产业链金融”为180家经营主体带来贷款贴息。而高校学子带来的直播带货新风,更让猕猴桃从田间枝头直抵城市餐桌,为“猕乡新图”绘上鲜活一笔。

猕园深虑:产业升级待破卡点

丰收的藤蔓间,仍藏着“猕乡”成长的多重烦恼。“一颗果子从开花到成熟要整整5个月,能短点就好了。”种植户的叹息,道出了猕猴桃生长周期长的痛点,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农户的年度种植周转效率;深加工的“短腿”则让优质果品的价值打了折扣。尽管红心猕猴桃酸度低、维C含量高,市面上却多是初级鲜果,果脯、果汁等深加工产品难觅踪迹,附加值提升遇阻;品牌声量的微弱更让“好果子”陷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当地虽有微信公众号、小红书账号,但流量低迷,浏览量寥寥。“种得好却卖不出溢价”,是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瓶颈,成了“猕乡新图”上待补的色块。


青春执笔:共绘乡村振兴新景

  针对这些堵点,“猕乡新图”实践团的青春力量正落笔破题。生物相关专业的学生们带着土壤样本回到实验室,计划通过品种改良试验缩短生长周期;同时,团队正探索提升品牌知名度的路径,计划借助线上平台扩大产品影响力

“我们计划牵线专业技术人员与加工企业合作,从果脯、果汁等简易加工试起,逐步弥补深加工短板。”团队负责人说,接下来还将搭建“高校+农户”对接平台,结合调研中关注的采后处理需求,探索引进外部技术优化分级、保鲜、包装等环节。


夕阳为猕园镀上金边,实践团成员的足迹与藤蔓交错。正如一位老农所说:“这些娃娃不是来画图纸的,是来帮我们把日子画得更甜的。”老农的话里,藏着对青春力量的期许。如今,试验样本已在实验室培育,助农直播的镜头仍在田间转动,“猕乡新图”的每一笔,都在青春与土地的双向奔赴中,慢慢晕染出丰收的颜色。


责任编辑:姜立春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猕乡新图绘猕园,深研产业拓振兴 ——支部党员带领“猕”乡新图实践团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
    相关推荐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