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焦点访谈》聚焦!宁大科技助力新疆打造新名片
在新疆广袤的大地上,盐碱地曾是农业发展的瓶颈。如今这片土地正悄然发生着惊人的变化。
自2023年起,在宁波市援疆指挥部的牵线搭桥下,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的青蟹团队技术成功引入新疆。经过半年多的精心准备,阿拉尔市十四团和十六团开展的百亩养殖试验在2024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良好成效。从池塘建设到养殖水体调控,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2025年,十六团更是率先扩大养殖规模,第一期建设 400亩,后续还将推进第二期600亩,计划打造 1000 亩的养殖基地。
当地政府也积极以宁大团队的海鲜养殖工作为招商平台,全力推动海鲜养殖产业发展,立志打造内陆青蟹之乡。
如今,新疆青蟹养殖成功的消息吸引了众多投资商,宁大团队成功打造出沙漠海鲜的响亮品牌,为当地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说起盐碱地养殖青蟹的经历,那可谓是一部充满挑战与突破的奋斗史。
2017年,王欢特聘研究员在博士后合作导师王春琳教授的指导下开启了盐碱地青蟹养殖的理论与技术攻关之旅。2018年,青蟹首次被带到河南黄河南岸的兰考和黄河北岸的延津,从那时起,团队面临着一个又一个难题:青蟹在盐碱地能不能活?能不能养?能不能实现量产以及模式化生产?
团队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一年一个台阶稳步前进。终于在2021年,成功形成了盐碱地青蟹综合养殖(青蟹、虾、贝、鱼混养)技术,助力脱贫攻坚。此后,该技术迅速推广至内蒙、宁夏、陕西等 10省30余县区,为当地农户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在110天左右的养殖周期内,综合效益超2万元/亩,净利润达1万元/亩以上,成为当地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在新疆,团队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不同地理位置的盐碱地类型各异,既有模式无法直接套用。但王欢研究员化身 “空中飞人”,平均每月从浙江飞赴新疆1次,最多时1个月飞 4 趟,结合当地独特的盐碱成分,为青蟹量身定制养殖计划,最终成功让青蟹在新疆的盐碱地扎根生长。
作为全国首批党建标杆院系,海洋学院党委扎实开展“党建强院行动”,不断深化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以高质量党建工作凝聚精气神,强化战斗力,锚定“登峰学科”建设目标聚力攻坚,近两年建设成效显著。学院成功培育全国研究生党建样板支部1个,全国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1个;引进国家级人才3人,自主培养国家级人才3人、省级人才2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重点项目4项,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 个、省级校外实践基地1个;获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斩获学生创新创业类竞赛国家级奖项28项;助力农业科学进入 ESI 前 2‰学科。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