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点染、非遗焕新:浙江多校用数字化为非遗赋能
放大两倍的《千里江山图》长卷徐徐展开,静态的山水图景间,捕鱼、驾船、赶集等动景妙趣横生,一幅活态的江南山水图恢宏震撼;戴上VR眼镜,观众恍若置身佛光寺中,能近距离观察东大殿的精巧木结构建筑……日前,由杭州市余杭区和浙江大学联合共建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正式开放,首展“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宋画大展”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打卡。
得益于5G、VR、AI、云计算、动作捕捉等现代数字科技与传统文化的深度交融,光影丹青、名画“复活”、取像传真、国风变装等早已不是新鲜事。大量非遗项目也因此焕发新生,在线下能进行沉浸式交互体验,在线上有非遗影视化作品。从“电子镜像”到“数字资料”,再到数字资源库和立体交互空间,数字化越来越成为非遗传播、保护与创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
助力艺术化传播——
写好非遗“散文诗”
每到周末,宁波市鄞州非遗馆都会邀请非遗传承人来现场进行活态展示。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教师董荪每周也会带学生来馆里,既做志愿者,也采集非遗相关素材。令他不解的是,尽管近两年参观的人多了起来,但总体看横向比仍然偏少,“明明政府很重视,投入也很多,为什么非遗就是热不起来?”
在与场馆负责人的交流中,董荪意识到,对于非遗传播而言,光靠实体展示、实地参观还是太窄了,无法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一旦年轻人接受了非遗,他们的传播力是很强的,也更善于为非遗发声。”他说,要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借助影像视频、数字平台、网络社群等,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呈现非遗之美。
推进专业化保护——
补缺非遗“说明书”
“数据是最大的难点,需要靠大量的人力去采集。”董荪认为,对于非遗数字化保护而言,技术是基础,数据的采集与建库是关键,最终要指向应用。作为浙江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他积极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调动党员教师及学生的力量共同参与非遗相关数据的前期采集及后期“训练”工作,仅鄞州非遗馆师生们一周就要去好几次。“以前对非遗的保护大多是实体保护、静态保护,数字技术的介入让动态、多元的保护成为可能。”董荪说。推动创新性发展——
探寻非遗“新样态”
在位于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的中国乡村美术馆内,观众们时不时拿出手机扫描画作旁的二维码,对着手机细细欣赏,间或夹杂几声低叹。手机屏幕里,原本静态、平面的农民画已然“舞动”起来,劳作、嬉耍等场景栩栩如生。“身临其境,原来农民画还能这么好玩。”观众们啧啧称奇,对设计团队——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农艺富民”数字农民画实践团竖起大拇指。团队指导教师、杭电人文艺术与数字媒体学院产品设计系副主任张振颖是衢州人,自小对农民画这个家乡非遗项目情有独钟。近些年,他一直致力于推动农民画及其文创产品的数字化,“农民画艺术要走出去,必须要增强农民画文创的服务场景、数字传播和产业协同”。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智绣”团队师生将数字科技融入民族非遗刺绣中,借助数智共生设计数据库、数模共融设计打版一体化及两项专利面料等技术,创新推出更具特色的刺绣纺织品。“我们采用了图像风格迁移技术,将原创纹样图案模拟成刺绣效果,这样可以确保新鲜的设计创意灵感能源源不断。”团队成员表示。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