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工学院 胡妍讯]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追寻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的足迹,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西时 “作示范、勇争先”的殷殷嘱托,学习江风益院士团队“多发光、少发热”,“十九年磨一剑”的科研精神,激励学院师生积极投身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化学化工学院党委、双带头人支部书记工作室于2022年7月9日组织学院高层次人才代表、工作室骨干成员、“青团”志愿服务队及学生支部党员代表一行28人前往南昌大学硅基LED工程技术中心开展了“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主题党日活动。江风益院士亲自参加党日活动并现场给全体师生党员上了一堂生动的特殊“微党课”。
图 1化学化工学院学习团队全体成员与江风益院士合影留念
在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办公室胡武民主任和中心支部书记郑畅达副研究员热情接待了我们一行。胡武民主任首先向大家介绍了中心的基本情况:自江风益院士1994年开展LED研究至今,工程中心已建成自成体系的科研、生产和人才培养平台,包含MOCVD设备制造、LED材料外延生长、芯片制造、器件封装、灯具制造和性能测试表征等六个方面,涵盖硅基LED半导体全产业链,同时也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半导体照明技术创新团队”、教育部“发光材料与器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MOCVD装备与工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系列荣誉和机构,硅基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也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5年,江风益院士团队凭借“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研究中心视察,了解实验室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情况。
接着,胡主任带领我们在展示厅回顾了人类使用光源的演进过程,包括从光质好、但效率低、寿命短的白炽灯,到效率有所提升、但会带来环境污染的荧光灯,再到后来的白光LED等。LED的引入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捷,各种光电、显示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过去很长时间,国际上的LED照明技术路线由日本和美国主导,分别是蓝宝石、碳化硅照明技术路线。在江风益院士团队的努力下,19年磨一剑研发了硅衬底半导体照明技术方案,开创了世界上LED照明第三条技术路线。中心在实际实验尝试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经历3000多次实验,终于推翻业界普遍认为的在硅衬底上制备高光效GaN基LED的不可能。江风益院士团队19年的科技发明之路,包括7年的跟踪和12年的创新,历经各种尝试和压力,终获成果。
近年来,中心又在自主研发的硅衬底GaN基黄光LED芯片上获得重大突破,芯片电光转换效率达到27.8%,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19年7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UCSB教授中村修二在半导体照明大会上公开称赞:“南昌大学发明了发光效率世界最高的黄光LED,技术水平国际领先,这是中国人的一项非常大的发明,它有非常大的价值。”2019年11月25日,经中村修二教授推荐,江风益院士国际半导体照明联盟授予的“全球半导体照明突出贡献奖”。对此,江风益院士把荣誉看作是鞭策和激励,丝毫没有放慢前进的脚步,带领团队成员向智能光源、市政照明、光通讯等领域不断拓展、创新。目前,研究中心与产业“合二为一”,形成了“企业化”科教融合模式。在这里,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思维相互碰撞、激荡,带给人很多启发。通过“工艺与设备协同”、“上中下游产业链协同”、“产学研协同”、“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协同”等四个方面的综合协同创新机制,实现LED技术的科技创新和产学研结合。
图 2 办公室胡武民主任带领大家参观学习
胡武民主任在带领大家参观中心设备及研发条件时也介绍到,江风益院士团队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不忘科技创新初心、牢记驱动发展使命”,发扬“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井冈山精神才能不断突破自我,实现创新发展。同时,胡主任也勉励同学们坚定信念,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
图3 参观中心芯片生产线
参观结束后,江院士接见了参加学习的全体师生党员。江院士给大家强调了科研选题的重要性,敦促大家积极开展科技创新。选对科研方向非常重要,不要抢热点,不能凑热闹,要从实际需求和情况出发,多做实事,少头脑发热。科研也不能局限于理论研究论文至上,要多结合实际应用,勉励研究生们努力成长为创新型应用人才。江风益院士同时也对化学化工学院的发展寄予殷切期望,指出化学与化工合并成新的学院,就是为了让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多出应用型创新科研成果,提升研究生们的动手能力,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聆听着江院士的教诲,大家对中心入口处,醒目的“多发光,少发热”LED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时刻提醒大家:科技创新,选题选方向,少凑热闹;为人处世,多做实事,少头脑发热。
图4 江风益院士接见工作室学习团队并现场讲授“微党课”
最后工作室学习团队一行在LED工程中心活动室与郑老师、胡主任共同交流讨论了学习体会。郑畅达副研究员与胡武民主任回答了学习团队成员对中心护眼LED灯光源变换、卫星对潜光通信优势及核心技术等方面的各个问题。学生党员们也交流了各自的学习心得,大家意识到科研工作一向是“慢工出细活”,“铁杵磨成针”的过程。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要甘坐冷板凳、找准方向、聚精会神深挖,日积月累才能有突破。但是搞研究不是闭门造车,跨学科的交流可以产生创新的火花,跨过达尔文之海,实现科研成果到实际应用的跨越。对于每一位参与学习的师生来说,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是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大家要在自己的位置上努力“多发光,少发热”,为学校和学院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图 5 在LED研究中心集体交流讨论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