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 | “认识海洋,保护自然”——海洋系海洋科普大讲堂第三期顺利开展

2023-12-19 16:17:44 张书玮

海洋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宝库,海洋科普教育作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和国家海洋战略推广与发展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鼓励青少年积极学习海洋知识、提升海洋意识,海洋科学与工程系党委组织师生作为志愿者,走进中小学,开展海洋科普大讲堂活动。

2023年6月8日是第十五个世界海洋日暨第十六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主题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进一步增强青少年“认识海洋,保护自然”的意识,海洋科学与工程系党委于6月8日下午组织海洋系青年走进海裕小学,开展了海洋科普大讲堂第三期相关活动。

海洋系博士生鲁鋆和本科生张书玮作为主讲人,分别向海裕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们讲解了碳中和与海陆变迁的相关知识。海洋系研究生第一支部书记刘伟同志、组织委员杨宇平同志、博士生张亚楠和博士后喻凯琦一同参加了此次活动。

图片1.png

第一堂课中,张书玮以“海陆变迁,沧海桑田”为主题,向三年级2班的同学们介绍了地球历史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张书玮首先通过讲述“沧海桑田”这一成语的由来与典故,引发同学们由神话到科学的思考。随后,她启发同学们观察世界地图中大陆的轮廓,由此引入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接下来,她将鸡蛋与地球类比,生动地向同学们介绍了地球圈层结构,进而引出对大陆漂移学说的质疑,从而展开对海底扩张学说的讨论。继而,她进一步讲解了板块构造学说,并使用GPlates软件直观模拟板块运动,总结了地球上曾发生的海陆变迁。在课堂的最后,张书玮带领同学们回顾了三大学说的发展历程,以此鼓励同学们持勇于质疑和谨慎求证的态度探索科学。

图片2.png

图片3.png

第二堂课中,鲁鋆以“‘碳’寻蓝色星球”为主题,向三年级4班的同学们阐述了海洋碳汇与碳中和的相关知识。鲁鋆由同学们耳熟能详的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作为引入,介绍了温室效应带来的严重后果,进而引出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概念。随后,鲁鋆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达到碳中和,总结出减少碳排放与增加碳吸收两种主要方式。在此基础上,她指出海洋是地球的重要碳汇,能够吸收全球30%的二氧化碳气体。最后,她向同学们讲解了海洋捕获碳的途径,通过碳酸饮料的制作原理引出海水溶解碳的化学过程,并将碳酸饮料对牙齿的影响与海水酸化对珊瑚礁的影响类比。在本次课堂中,鲁鋆的启发式提问引发了同学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同学们踊跃提出各种实现碳中和方式的设想,也对保护自然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图片4.png

图片5.png

值此世界海洋日之际,海洋系通过志愿者参与科普讲堂活动,展现出海洋系学子讲好海洋故事、传播海洋精神的责任与担当。在此后的系列活动中,他们也将继续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为中小学生科普传递更多趣味海洋知识,鼓励更多学生认识海洋、了解海洋、探索海洋。


责任编辑:王银美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暂无评论
    党建 | “认识海洋,保护自然”——海洋系海洋科普大讲堂第三期顺利开展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