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5 日至 9 日,核科学技术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南华大学乡村振兴驻村点——郴州市安仁县永乐江镇长潭村,以“产业振兴”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踏查、深度访谈、入户调研,用脚步丈量乡村蝶变,以青春视角解码乡村振兴的“长潭密码”。

踏入长潭村,连片的金黄稻田随风翻涌,烤烟基地里翠色欲滴的烟叶散发着清冽香气,橘子树挂满青果,茶油林在阳光下泛着油亮光泽——这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卷,正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在烤烟产业基地,现代化育苗大棚整齐排列,专业化烘烤车间机器轰鸣,从育苗、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全链条产业模式高效运转。据了解,烤烟产业在村内占地1000亩,采用 “合作社 + 农户” 运营方式,已带动周边 200 余户村民就业,村民年均增收超 2 万元。


不远处的柑橘园里,150余亩橘树青果缀枝;茶油林中,120余亩油茶树郁郁葱葱。实践团成员跟着村民穿行其间,直观感受特色农业的蓬勃态势。
实践团对村委黄花凤书记进行了专访,黄书记详细介绍了驻村工作队在推动当地产业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所做的具体工作,并对实践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她表示:“这样的三下乡活动非常有意义,希望以后能多开展类似活动,特别是为村里的留守儿童开展科普讲座等活动,帮助孩子们开阔视野。”
实践团对村民进行了走访。在交谈中,63岁的李奶奶她对村委会的工作表示满意:“村委会经常来帮助我们,我们也很支持他们的工作。”90岁的罗奶奶介绍:“老伴当生产队长时,村里全是泥巴路;现在水泥路通到门口,产业基地一个接一个,这才是真正的‘好日子’。”

活动期间,实践团成员还就抖音带货直播进行了深入沟通交流,结合长潭村特色农产品(柑橘、茶油)的电商销售需求,探讨“直播+助农”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包括直播话术设计、场景搭建、产品包装优化等,助力拓宽农产品销路。后续实践团将持续与村委对接,推动直播助农方案落地实施。
活动成员董乐妍在参加活动后深有感触,她说:“走进长潭村我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在才明白,那是土地里的汗水,是烟囱里的烟火,是农民眼里的希望。”
“乡村振兴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产业项目、一户户温暖的农家生活、一群群奋斗的基层干部。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做一颗种子,用脚步丈量祖国山河,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青春绽放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实践团指导老师周华国表示。
从烤烟房的机器轰鸣到老党员的故事分享,从产业基地的实践观察到庭院里的促膝长谈,南华学子们用96小时的沉浸式调研,在乡野沃土中完成了从“观察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变。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对实践团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期待更多青年力量投身乡村振兴。未来,实践团将持续关注乡村发展,在服务社会中成长成才。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