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用足迹在红色热土镌刻初心
2025年6月30日,“赤心焕乡韵,青春绘陡门”——湖熟街道尚桥社区陡门口村主题墙绘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新农社区“邹家红色展览馆”,通过实地研学与老兵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沉浸式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4周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一、重温抗战历史致敬英雄先烈
“邹家红色展览馆”作为“讲红色故事,传革命精神”的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以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全景式展现了江宁地区抗战时期的烽火岁月。实践团队成员驻足于“1942年农历‘二·一五’事件”专题展区前,深入了解中共江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强博等13位烈士的英勇事迹。据史料记载,1942年3月31日,强博县长在邹家村主持召开工作会议时,遭日伪军重兵包围,在掩护战友突围过程中壮烈牺牲,年仅24岁。展览馆讲解员深情讲述道:“烈士们用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他们的鲜血永远染红了这片土地。”团队成员通过现场参观、拍摄记录等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先烈的敬仰之情。


二、聆听战地传奇 传承铁军精神
活动现场,还举行了南京传媒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微党课活动,指导老师王云琦协同新农社区党委书记陶雪,邀请到93岁高龄的抗美援朝老兵陈家余为实践团队作红色主题教育。作为曾驻守上甘岭三年的营部通信兵,陈老回忆起1951年入朝作战的经历时依然激情满怀:“当时我们每天冒着敌军炮火穿梭于阵地之间,为前线传递情报。敌人的炮弹就在身边爆炸,但我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坚决完成任务!”他特别提到,在一次深夜送信途中,遭遇敌军火力封锁,为保护重要情报,他匍匐前进数小时穿越雷区,最终成功将情报送达。陈老神情坚定地说:“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我们志愿军战士就是要把敌人打回老家去!”老人佩戴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老师,队员们无不为之动容。讲解结束后,指导老师王云琦带领团队成员向陈老送上最真挚的慰问与祝福,并合影留念。



三、践行青春使命 凝聚奋进力量
参观结束后,团队成员围绕"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展开热烈讨论。学生代表李飞含同学表示:“强博县长牺牲时与我们同龄,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初心。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要接过先烈的接力棒,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贡献青春力量。”实践队指导老师许任老师指出:“邹家红色展览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鲜活的教材。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四、竹蔑丝编红船,匠心传承精神
6月30号下午,“赤心焕乡韵,青春绘陡门”——湖熟街道尚桥社区陡门口村主题墙绘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七一”建党104周年来临之际,开展“竹编红船”主题实践活动,指导老师王云琦带领青年学子们心以诚之、竹为材之,在指尖的经纬中重温红船故事,用传统技艺致敬伟大建党事业。

活动现场,王老师首先为同学们讲解了竹篾处理、经纬编织等基础技法。“红船的船身要注意弧度,就像当年先辈们在风雨中坚守的信念,既要有韧性,也要有方向。”同学们手持青黄相间的竹篾,从生疏的“打结”到熟练的“起底”,专注的眼神里,是对传统的敬畏,更是对历史的回望。

“原来一根普通的竹子,能编出这么有意义的作品。”参与活动的同学表示,编船时反复调整船帆的角度,让他想起红船启航时的不易——正是先辈们一次次在迷茫中找准方向,才让革命的火种得以燎原。两个小时的编织中,原本零散的竹篾逐渐成型,一艘艘小巧玲珑的竹编红船在同学们手中诞生:船身平稳,船篷挺立,仿佛正从历史的烟波中驶来,驶向新时代的航程。



选择竹编红船作为迎“七一”主题活动,既是对非遗文化的传承,更是用青年易懂的方式解读红船精神。“竹有节,象征着共产党人的气节;编有法,寓意着团结奋斗的力量。”这些竹编红船将在校园展览后捐赠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让更多人通过触摸竹编的温度,感受红船精神的厚度。

一根竹篾连古今,一艘小船载初心。这个夏天,“赤心焕乡韵,青春绘陡门”——湖熟街道尚桥社区陡门口村主题墙绘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青年学子以匠心为笔、以竹丝为墨,将对党的敬意编进经纬里。而这份在指尖流淌的传承,恰如红船精神的延续——跨越百年,依然在青年心中,扬起新的风帆。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